-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shù)精選集
-
>
中國美術(shù)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魂之樂事——音樂學術(shù)交流紀實錄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810969000
- 條形碼:9787810969000 ; 978-7-81096-90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魂之樂事——音樂學術(shù)交流紀實錄 內(nèi)容簡介
基馬西·布朗(Kiamsi Browne)博士,本書的主要策劃人,英文版主編。沒有來自于他的建議和激勵,將不會有此文集的出版! 15年來,基馬西在美國加州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音樂藝術(shù)學院任教。他是一位作曲家、編曲者,也是一位歌手和民族音樂學家。音樂給了他很多表演的機會,唱遍了全世界,并把他的思想和學術(shù)帶到了世界不同的角落。基馬西是跨文化交流的倡導(dǎo)者,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音樂文化背景的人們成為了朋友。我很高興,也很幸運曾與他一起工作,舉辦了多次中國和非洲的音樂學術(shù)交流活動,并完成了此部文集。但是,就在此文集將要完成的時候,他于2017年1月14日離開了我們,使得本文集成為了對他的紀念!
魂之樂事——音樂學術(shù)交流紀實錄 目錄
上篇:西方學者的視角
我在中央音樂學院的“香蕉示范法”
作者:[美]安東尼·西格
翻譯:朱明月
學術(shù)、文化及音樂上的相遇
——記中·芬音樂國際研討會
作者:[芬蘭]皮爾科·莫伊薩拉
翻譯:陳心杰
任何名稱下的民族音樂學
——文化相對主義、文化“替身”和余下的我們
作者:[英]基斯·霍華德
翻譯:張玉雯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音樂
——探索潛能無限的世界
作者:[荷蘭]休伯·席佩斯
翻譯:陳佳
爵士樂在中國:埃林頓公爵與邁爾斯·戴維斯
作者:[美]艾迪·門德斯
翻譯:張伯瑜
打造溝通橋梁,涵養(yǎng)音樂靈魂:在中國的10年音樂歷程
作者:[法]馬克·巴提爾
翻譯:張伯瑜
朱踐耳、西藏和《第三交響曲》
作者:[美]約翰·羅賓遜
翻譯:張春蕾
關(guān)于東非(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和東亞(日本、中國)音樂
融合與調(diào)適的思考
作者:[美]辛西婭·謝·金伯林
翻譯:張伯瑜
國際音樂交流:定義我們自己的有效方式
作者:[美]芮笛詩
翻譯:張伯瑜
相聚的集體
作者:[美]邁克爾·維斯利
翻譯:王玥
下篇:來自中國的感受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作者:張伯瑜
從歷史、政治到文化看中國“世界”音樂觀的演變
作者:俞人豪
訪學散記
作者:劉勇
天涯若比鄰
——與外國學者交流小記
作者:李玫
國際化教學的實踐者
——憶筆者就讀期間的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作者:王先艷
“相遇”在民族音樂學的征途
作者:張玉雯
在參與中成長
——民族音樂學學習小感
作者:陳心杰
聆聽、實踐與感悟:我的三次甘美蘭演出實踐
作者:劉曉倩
對外文化交流視野中的世界民族音樂
——以中央音樂學院“世界音樂周”為例
作者:孫敬慧
由《美國黑人流行音樂文化》課堂建立的友誼
作者:趙俊毅
作者簡歷
魂之樂事——音樂學術(shù)交流紀實錄 節(jié)選
《魂之樂事:音樂學術(shù)交流記實錄(中文版)》: 語言是國際學術(shù)交流的*大挑戰(zhàn)之一。我們可以一起享受美食、交換音樂作品,或甚至一起舞蹈或創(chuàng)作音樂,但是交流仍舊困擾著我們:我們無法讀懂別人的學術(shù)論文。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會說普通話或閱讀中文。許多美國學者在中國一邊學習一邊授課,還有一些學者在中國做研究并能說多種中國方言。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當中不懂中文的學者能夠很好地學習中國音樂和音樂學。然而,在與那些閱讀外文有困難的學生交流時,特別是當學生們無法讀懂該領(lǐng)域一些重要的文章時,卻不得不需要借助翻譯。很少有人會讀或說五到六種語言,但全世界的音樂學術(shù)研究往往以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呈現(xiàn)出來! ≡21世紀的前15年里,到中國來的訪問學者及其所在單位都在為雙方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做著各種努力,而中國的許多音樂學院也開始派送學生出國、舉辦教師交流會、實行博士后實習制以及出版譯文及譯著;研究機構(gòu)也開始以各種方式開展民族音樂學教育。在此期間,包括我在內(nèi)的許多學者都被邀請至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開辦講座。許多民族音樂學文章被譯成中文并發(fā)布到網(wǎng)上;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開始出版了許多中英對照的出版物,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也出版了許多經(jīng)典的民族音樂學譯著,如蒂莫西·賴斯(Timothy Rice)的《愿它充滿你的心靈》(Mayit fill your soul)和我的《蘇雅人為何歌唱》(Why Suyasing)。在寫作本文時,我也希望《魂之樂事:音樂學術(shù)交流記實錄(中文版)》的文章能以中英文形式出版。此外,許多年輕的中國學者們已經(jīng)在美國、英國等地獲得博士學位并以雙語發(fā)表文章或出版著作。希望當我還在執(zhí)教時,能有大量這樣的學者前來參觀我們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ΡWo和發(fā)展傳統(tǒng)音樂做出的另一番國際化努力便是“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Taichi Traditional Music Awards)的設(shè)立。我相信,這些獎項都是獨特的,因為它們面向的是各國將傳統(tǒng)音樂(或戲曲)帶給新一代聽眾的音樂家、學者和音樂傳承者或音樂改編者。許多國家為自己的傳統(tǒng)設(shè)立獎項,但卻沒有哪一個獎項能夠涵蓋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個獎項包含了音樂的四種傳播者。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既頒發(fā)給杰出的表演者、優(yōu)秀的音樂學術(shù)研究者和傳統(tǒng)繼承者,也頒發(fā)給基于傳統(tǒng)體系的創(chuàng)新者。評審團里既有代表中國音樂研究機構(gòu)的中國成員,也有代表美國民族音樂學學會(SEM)和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的外國成員。在該獎項設(shè)立的**年里,印度音樂家拉威·香卡(Ravi Shankar)獲得了音樂表演獎,美國民族音樂學家布魯諾·內(nèi)特爾(Bruno Nettl)獲得了音樂學術(shù)獎,中國鄉(xiāng)村的一位農(nóng)民因為動員當?shù)厝嗣癖Wo當?shù)厥苋俗鹬氐囊魳穫鹘y(tǒng)以防失傳而獲獎,一位戲曲改編者因其對一部年代已久的戲曲的改編使其重新流行于年輕人當中而獲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編者注)。在頒獎過程中,大量的外國音樂家來到北京表演,大量的學者來到中國開講座;同時,大量的目光也開始轉(zhuǎn)向中國和世界的傳統(tǒng)音樂。2014年,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再次頒發(f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世界性獎項不僅著眼于音樂才能,而且注重音樂學術(shù)和對地區(qū)有價值的音樂傳統(tǒng)的保護行為。所有這些舉措對促進世界音樂傳統(tǒng)的多樣性、營造世界音樂傳統(tǒng)之美都是必不可少的! ‘斎,這些獎項也帶來了翻譯難題。對于我們當中那些不能與中國學者交流或閱讀他們作品的人來說,我一直希望能有翻譯軟件來解決這一國際間交流與學術(shù)發(fā)展的*大障礙。同時,也非常感謝我所有的翻譯者們,包括陳銘道、張伯瑜、穆謙和林志達(音譯)。在此,我也為自己在交流中一些不完整的想法和沒有實際意義的話語而給譯者們造成的困難表示*真摯的歉意。 幸運的是,有些東西是不需要翻譯的。在享受美食、飲品、音樂甚至是與一群同事和學生漫步街上的歡樂時光時,交談也無所不在,這些讓我們愿意為理解對方的話語和作品去努力!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