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
>
(精)奎文萃珍:考工記圖
-
>
四書五經(全4冊)
-
>
奎文萃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精裝)
新書--曾國藩家書(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418009
- 條形碼:9787555418009 ; 978-7-5554-1800-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曾國藩家書(精裝) 本書特色
1. 承上啟下,傳統(tǒng)家教的集大成者,現(xiàn)代家教的開啟者。從內容豐富度、系統(tǒng)完整性、可讀性上看,《曾國藩家書》既吸收了《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傳統(tǒng)家教名作的精華,又受晚清西風東漸的影響,所講內容、方法注重實效,文字的表達與字里行間濃濃的親情,更是開啟了現(xiàn)代家教平等溝通之先河,更容易被現(xiàn)代人所理解與接受。 2.好讀實用,一本講透中國人的家庭之道、學習之道、立身之道、事業(yè)之道,被近代名人親證有效!对鴩視繁涣簡⒊⒚珴蓶|、蔣介石諸多近代名人奉為家教圭臬,且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曾國藩的成功,是可以復制的。 3.底本可靠,精選506封家書,以收信人為緯,以時間順序為經,同時參考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曾氏新的研究成果。本書以20 世紀30 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書》為底本,從家教家風、讀書治學、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等角度,以稟祖父母、稟父母、稟叔父母、致諸弟及與二子書為篇章主題,以寫信的時間先后為序,精選506封家書,共計40萬字。對于有據可查的疏漏錯誤進行了校勘訂正,對于不可考據的疑問則遵照原文收錄,同時參考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曾氏新的研究成果。 4.精注精解,注文以小字形式緊隨原文,既保證讀者感受原汁原味的曾氏文字風貌,又方便讀者快速便捷理解文字。此外,從方便讀者角度出發(fā),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典故、典章制度做了精練注解,對信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做了簡要介紹,對生僻字做了注音。在為讀者展示原汁原味的曾氏文字風貌的同時,方便讀者更快速便捷地深入曾國藩的內心世界,破譯其實現(xiàn)功成名就、家族長盛不衰的精神密碼。 5.圖文并茂,精選15幅曾氏家族成員畫像、往來書信,曾國藩手書家訓及部分家族成員的書畫作品。不啻一場小型的曾國藩家教家風成果展,讀者可借此一覽百年曾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6.32開精裝雙封,厚達42毫米,綠色印刷,用紙裝幀考究典雅,版式設計舒適不傷眼?勺x宜藏。
新書--曾國藩家書(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從曾國藩授翰林院檢討(1840)到去世前一年(1871)所寫1000多封家書中精選506封,分為《稟祖父母》《稟父母》《稟叔父母》《致諸弟》和《與二子書》五部分,展示了曾國藩在修身、處世、齊家、治學、交友、教子、識人、用人等方方面面的實戰(zhàn)經驗與心得體會,可謂“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于實際”,“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語”,是現(xiàn)代人教育子女、建設家風、讀書治學、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的指南。 本書以20世紀30年代上海世界書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書》為底本,對有據可查的疏漏錯誤進行了?庇喺瑢Σ豢煽紦囊蓡杽t遵照原文收錄,原書中的夾注、旁注也予以保留,并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子注合本”方式,注文以小字形式緊隨原文,這樣既方便閱讀,又不至于打斷文氣。此外,從方便讀者角度出發(fā),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典故、典章制度等文史知識做了精練注釋,對信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做了簡要介紹,對生僻字做了注音,讀者可以隨心所欲暢快閱讀。只為讀者能夠領略原汁原味的曾氏家書風貌,進而深入曾國藩的內心世界,破譯其實現(xiàn)個人功成名就、家族長盛不衰的精神密碼。 本書還精選15幅曾氏家族成員畫像、往來書信,曾國藩手書家訓及部分家族成員的書畫作品,不啻一場小型的曾國藩家教家風成果展,讀者可借此一覽百年曾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新書--曾國藩家書(精裝) 目錄
稟祖父母
稟祖父·請救濟族人??2
稟祖父·告一家病況及同鄉(xiāng)病故事??3
……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及皇上求雪??21
稟祖父·欲另尋祖母墳地??22
稟父母
稟父母·述到京后之狀況??24
稟父·謹守保身之訓??26
稟父·籌劃歸還借款??27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30
稟父母·九弟急欲南歸??31
稟父母·九弟暫不歸家??33
……
稟父母·好地氣必團聚??78
稟父母·述紀澤姻事??79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80
稟父·述辦水戰(zhàn)之法??81
稟父·軍中要務數(shù)條??83
稟父·在省中修理戰(zhàn)船??84
稟叔父母
稟叔父·請再代辦壽材??88
……
稟叔父母·勿勞力過甚??93
稟叔父母·托人帶歸銀??95
致諸弟
致諸弟·述修業(yè)以衛(wèi)身??98
致諸弟·勿屈于小試。大學之綱領。應用日課冊??102
致諸弟·述近況并對待童仆之態(tài)度??106
……
致諸弟·看書須有恒??147
致諸弟·詩之命意。結親之注意點。
??勸勿管家中事??149
致諸弟·無師無友亦可成等人物??152
……
致四弟、九弟、季弟·述大女兒訂姻??168
致四弟、九弟、季弟·欣聞兩次喜信??169
致四弟、九弟、季弟·溫弟館事。述思歸省親之計??172
致四弟、九弟、季弟·指導考試。勸勿告官??174
……
致四弟、九弟·述為學四要??405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406
與二子書
與紀澤書·聞母大故,料理奔喪事宜??410
與紀澤書·料理奔喪事宜??415
與紀澤書·知長沙被圍??419
與紀澤書·繞道回鄉(xiāng)??420
與紀澤書·至家料理母親后事??420
與紀澤書·出殯之事一切從儉??421
……
與紀澤書·囑子五十歲之前讀書??600
與紀澤書·抵清江,買川筍,讀《通鑒》??600
與二子書·告知近況??601
與紀澤書·抵蘇會客戲酒??602
與紀澤書·起行赴金陵??603
新書--曾國藩家書(精裝) 節(jié)選
人物簡介 祖父,曾玉屏(1774—1849) 號星岡,是對曾國藩一生影響*大的人。曾國藩曾形容祖父“聲如洪鐘,見者憚懾,而溫良博愛,物無不盡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學,游手好閑,被村中長輩譏笑,他聞之自責不已,賣掉騎行的馬匹,從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儉務農,家族也越來越興旺。他對子孫要求嚴格,修建祖祠、講求禮儀、敬老扶貧。他教導家人不信巫醫(yī)僧徒,要求子女好學不倦,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才。他訂立的四字家訓“書、蔬、魚、豬”,被曾國藩繼承和發(fā)揚。曾玉屏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享年七十六歲。 祖母,王氏(1767—1846) “孝恭雍穆,娣姒欽其所為,自酒漿縫紉以至禮賓承祭,經紀百端,曲有儀法!蓖跏系嚼夏耆杂H自檢點家政,勤儉持家,對晚輩慈愛寬厚。王氏逝世于道光二十六年,享年八十歲。 父親,曾麟書(1790—1857) 字竹亭,一生困于科場。曾麟書自幼接受父親的嚴格要求,父親指望他通過讀書獲取功名,但他天資愚鈍,平生雖勤于學,考過十次童試,但都名落孫山,直到四十三歲第十七次參加鄉(xiāng)試才考中生員,成為曾氏家族幾百年來**個秀才,但已仕途無望。曾麟書教子有方,重視家庭教育,創(chuàng)辦了家塾“利見齋”,教導子女勤勉苦讀,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于“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學之有心,業(yè)必有成”。 母親,江氏(1785—1852) “湘鄉(xiāng)處士沛霖公女,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余年,爨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苯蠐碛兄袊鴤鹘y(tǒng)女性的許多優(yōu)秀品德。勤勞淑德,操持家務克勤克儉,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據”。她受家學影響,粗識文字,謹守曾門家訓。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江氏或以自強之言勉之,或諧語以勸解。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yè)讀,某業(yè)耕,某業(yè)工賈。吾勞于內,諸兒勞于外,豈憂貧哉?”江氏逝世于咸豐二年。 叔父,曾驥云(1807—1860) 號高軒,無子,撫曾國華為嗣。曾驥云一生不得功名,在家鄉(xiāng)主持家族事務。 四弟,曾國潢(1820—1886) 原名國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捐監(jiān)生出身。他比長兄曾國藩小九歲。長兄在外讀書做官,他擔負起教導其他幾個弟弟、幫父親料理家務的責任。曾國潢天資平庸,仕途不順,于是在家協(xié)助父親、叔父打理家族事務、教育幼弟、建祠修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他曾協(xié)辦團練,配合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軍。 六弟,曾國華(1822—1858) 字溫甫,族中排行第六,從小過繼給叔父為子,科考只中監(jiān)生。咸豐五年,湘軍被困江西,曾國華“倍道走武昌,乞師以拯兄難”,攻克咸寧等六縣。曾國藩曾說:“使吾有生還之日,溫甫力也!毕特S八年十月,曾國華戰(zhàn)死三河鎮(zhèn),清政府加贈他為太常寺卿、追贈通議大夫,入祀京師昭忠祠。 九弟,曾國荃(1824—1890) 字沅浦(甫),號叔淳,又名子植,族中排行第九。曾國荃比曾國藩小十三歲,史載“少年奇氣,倜儻不群”。咸豐二年,他考取優(yōu)貢,之后協(xié)助曾國藩對太平軍作戰(zhàn),攻破天京。曾國荃對清政府可謂功不可沒,對曾國藩的幫助在諸弟中也*大。曾國荃以破城有功加太子少保銜,封一等伯爵。后歷任陜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光緒十年任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于位,謚“忠襄”。 季弟,曾國葆(1829—1862) 字季洪,又字事恒,是曾國藩五兄弟中*年幼者。曾國葆自幼體弱,讀書卻很用功。咸豐三年,曾國葆協(xié)助兄長對太平軍作戰(zhàn)。咸豐十一年,與曾國荃合圍安慶,其后隨曾國荃圍攻天京,病死軍營。清政府追贈他為內閣學士,謚“靖毅”。 長子,曾紀澤(1839—1890) 字劼剛,號夢瞻,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自幼接受嚴格教育,通經史、工詩文、精算術。及長,因受洋務運動影響,研究西方科學文化,是一個秉承“經世致用”新思維的知識分子,有“學貫中西”之譽。他曾擔任清政府駐英、法公使,力圖促進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革。1880年,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赴莫斯科與俄國談判。通過他鍥而不舍的據理力爭,雙方*終簽署了《中俄伊犁條約》(也就是俗稱的《中俄改訂條約》)。清政府以多付四百萬盧布的代價,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權,換回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次子,曾紀鴻(1848—1881) 字栗,數(shù)學家。曾紀鴻不熱衷仕途而酷愛數(shù)學,并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他主張學習西方,認為中國歷史悠久,數(shù)學已漸近失傳,而近三百年來,西方各國反能推闡古法,翻陳出新。這促使他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細心研究西方代數(shù)學,并對瑞士數(shù)學家歐拉的方法加以改進,*終推導出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的數(shù)字。有《對數(shù)詳解》《圜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shù)學專著傳世。三十四歲即英年早逝。 致 諸 弟 致諸弟·述修業(yè)以衛(wèi)身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家。自任丘發(fā)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不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折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yǎng)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yǎng)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xiàn)在尚未找得。 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九弟歸去之后,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現(xiàn)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課人議每課一文一詩,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寫。予文、詩極為同課人所贊賞,然予于八股絕無實學,雖感諸君獎借之殷,實則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來,可付課文數(shù)篇回家。予居家懶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課以摩厲考具,或亦不至臨場窘迫耳。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垿,云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xiàn)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yōu)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見者數(shù)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是也。 蕙西嘗言:“‘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覂扇祟H有此風味。”故每見輒長談不舍。子序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大且精,嘗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shù)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予病相合,蓋予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合,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即此道也。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yōu)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折合法,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于此矣。 陳岱云與吾處處痛癢相關,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家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泼袩o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wèi)其身。進德之事難以盡言,至于修業(yè)以衛(wèi)身,吾請言之: 衛(wèi)身莫大于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于朝,或教授于鄉(xiāng),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yè)足以得食而無愧?泼,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yè),將來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yè)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yè)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yè),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yè)之不精耳。 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yǎng)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yè)。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yè),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匆患椅母澹恢驹谧鞴盼,則須?匆患椅募。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此后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yè),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志向證見。凡專一業(yè)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予生平于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后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釘。 謝果堂先生出京后來信并詩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與予見面,輒彼此傾心,別后又拳拳不忘,想見老輩愛才之篤。茲將詩并予送詩附閱,傳播里中,使共知此老為大君子也。 予有大銅尺一方,屢尋不得,九弟已帶歸否?頻年寄黃英白菜子,家中種之好否?在省時已買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來并祈詳示。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諸弟·勿屈于小試。大學之綱領。應用日課冊 四位老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長沙所發(fā)信,內途中日記六頁,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無日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以臆揣。及讀來書,果不出吾所料,千辛萬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鄭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實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為祖母買皮襖,極好極好!可以補吾之過矣。 觀四弟來信甚詳,其發(fā)奮自勵之志溢于行間,然必欲找館出外,此何意也?不過謂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出外較清凈耳。然出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出外教書,其耽擱更甚于家塾矣。且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數(shù)奇,余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輒發(fā)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試,自稱數(shù)奇,余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于《大學》!洞髮W》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官何以異哉?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之綱領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致功之處,則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誠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窮其理也。如事親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yǎng)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吾友吳竹如,格物功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則誠意功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于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蓋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而著之于書。故所讀之書,句句皆切身之要藥。茲將艮峰先生日課鈔三頁付歸與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亦寫楷書。馮樹堂與余同日記起,亦有日課冊。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成。 余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本欲鈔余日課冊付諸弟閱,因今日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同去,故不及鈔。十一月有折差,準鈔幾頁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令人對之肅然;吳竹如、竇蘭泉之精義,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吳子序、邵蕙西之談經,深思明辨;何子貞之談字,其精妙處,無一不合,其談詩尤*符契。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茲鈔二頁,付回與諸弟閱。馮樹堂、陳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鏡海先生,吾雖未嘗執(zhí)贄請業(yè),而心已師之矣。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矣。然諸弟茍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談,十三日與岱云合伙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盡釋矣。 金竺虔報滿用知縣,現(xiàn)住小珊家,喉痛月余,現(xiàn)已全好。李筆峰在湯家如故。易蓮舫要出門就館,現(xiàn)亦甚用功,亦學倭艮峰者也。同鄉(xiāng)李石梧已升陜西巡撫。兩大將軍皆鎖拿解京治罪,擬斬監(jiān)候。英夷之事,業(yè)已和撫,去銀二千一百萬兩,又各處讓他碼頭五處,F(xiàn)在英夷已全退矣。兩江總督牛鑒,亦鎖解刑部治罪。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續(xù)書。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諸弟·述近況并對待童仆之態(tài)度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七日寄弟書一封,內信四頁,鈔倭艮峰先生日課三頁,鈔詩二頁,已改寄蕭辛五先生處,不由莊五爺公館矣,不知已到無誤否? 十一月前八日已將日課鈔與弟閱,嗣后每次家信,可鈔三頁付回。日課本皆楷書,一筆不茍,惜鈔回不能作楷書耳。馮樹堂進功*猛,余亦教之如弟,知無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京與樹堂日日切磋,余無日無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懶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蓋余實負九弟矣。余嘗語岱云曰:“余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yè)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諸弟進十分,則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孝矣!本诺苤疅o所進,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諸弟發(fā)奮立志,念念有恒,以補我不孝之罪,幸甚幸甚。 岱云與易五近亦有日課冊,惜其識不甚超越。余雖日日與之談論,渠究不能悉心領會,頗疑我言太夸。然岱云近極勤奮,將來必有所成。 何子敬近待我甚好,常彼此作詩唱和,蓋因其兄欽佩我詩,且談字*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禮。子貞現(xiàn)臨隸字,每日臨七八頁,今年已千頁矣。近又考訂《漢書》之訛,每日手不釋卷。蓋子貞之學長于五事:一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傳于后。以余觀之,前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淺究竟何如;若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詩亦遠出時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近日京城詩家頗少,故余亦欲多做幾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頗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詩甫亦與小珊有隙。余現(xiàn)仍與小珊來往,泯然無嫌,但心中不甚愜洽耳。曹西垣與鄒云陔十月十六起程,現(xiàn)尚未到。湯海秋久與之處,其人誕言太多,十句之中僅一二句可信。今冬嫁女二次,一系杜蘭溪之子,一系李石梧之子入贅。黎樾翁亦有次女招贅。其婿雖未讀書,遠勝于馮舅矣。李筆峰尚館海秋處,因代考供事,得銀數(shù)十,衣服煥然一新。王翰城捐知州,去大錢八千串。何子敬捐知縣,去大錢七千串,皆于明年可選實缺。黃子壽處,本日去看他,功夫甚長進,古文有才華,好買書,東翻西閱,涉獵頗多,心中已有許多古董。何世兄亦甚好,沉潛之至,天分亦高,將來必有所成。吳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蓋每見則耽擱一天也。其世兄亦極沉潛,言動中禮,現(xiàn)在亦學倭艮峰先生。吾觀何、吳兩世兄之姿質,與諸弟相等,遠不及周受珊、黃子壽,而將來成就,何、吳必更切實,此其故。諸弟能看書自知之,愿諸弟勉之而已。此數(shù)人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諸弟與之聯(lián)鑣并駕,則余之大幸也。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闋,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會課,近皆懶散,而十日一會如故。 予今年過年,尚須借銀百五十金,以五十還杜家,以百金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長郡館公費,即在公項借用,免出外開口更好。不然,則尚須張羅也。 門上陳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予作《傲奴詩》,F(xiàn)換一周升作門上,頗好。予讀《易·旅卦》:“喪其童仆”!断蟆吩唬骸耙月门c下,其義喪也。”解之者曰:“以旅與下者,謂視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無情,則童仆亦將視主上如逆旅矣!庇璐码m不刻薄,而頗有視如逆旅之意,故人不盡忠,以后予當視之如家人手足也。分雖嚴明,而情貴周通。賢弟待人,亦宜知之。 予每聞折差到,輒望家信,不知能設法多寄幾次否?若寄信,則諸弟必須詳寫日記數(shù)天,幸甚。予寫信亦不必代諸弟多立課程,蓋恐多看則生厭,故但將予近日實在光景寫示而已,伏惟諸弟細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新書--曾國藩家書(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被后世譽為“一代通才”“千古第一完人”。 注者簡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國際旗下專業(yè)古籍整理工作室,已獲注冊商標,由當今古典文學研究名宿、國學世家陳書良先生任學術總指導,同時聘請眾多古籍專家為長期顧問。已校點、譯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經》、《周易》、《道德經》、《莊子》、《史記》、《世說新語》、《古文觀止》、《王陽明全集》、《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家書》、《聊齋志異》、《戰(zhàn)國策》、《脂硯齋評石頭記》、“四大名著·國學典藏版”等數(shù)十種古籍類暢銷經典,深得業(yè)內認可及讀者喜愛。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