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xué)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玉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2462200
- 條形碼:9787562462200 ; 978-7-5624-622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玉米 本書特色
畢飛宇眾多作品中獲獎*多的一部。
對文革時期中國家庭和鄉(xiāng)村生活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探索,作家在一個扣人心弦的家庭沖突和愛情故事中,天衣無縫地游走于史詩般的宏大敘述和深入細膩的描寫之間,既氣勢磅礴又精妙細微,不僅勾勒出個體的生活,同時還呈現(xiàn)了整個社會的全貌。
—— 2010年度英仕曼亞洲文學(xué)獎授獎辭
畢飛宇多次榮獲各種國內(nèi)外文學(xué)獎項(魯迅文學(xué)獎、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小說家獎等),2010年度又擊敗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獲得英仕曼亞洲文學(xué)獎。
畢飛宇說:《玉米》是他的*愛,是他為年青一代人寫的,他希望他們喜歡。
玉米 內(nèi)容簡介
出了月子施桂芳把小八子丟給了大女兒玉米,出了喂奶,施桂芳不帶孩子。按理說施桂芳應(yīng)該把小八子銜在嘴里,整天肉肝心膽的才是……
玉米 相關(guān)資料
在這本名為《玉米》的書中,我們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難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寬闊的,她像鷹,她是王者,她屬于白天,她的體內(nèi)有浩浩蕩蕩的長風;而玉秀和玉秧屬于夜晚,秘密的、曖昧的、交雜著恐懼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閃爍、蕩漾,這火紅的狐貍在月光中靈俐地尋覓、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這種平庸吸引了畢飛宇,他在玉秧充滿體積感的遲鈍、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覺。
三個人,三個女人,她們生長于田野,她們都夢想遠方。但通向遠方的路崎嶇、艱險,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遠,她的所到之處卻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們腳下和心中橫亙著鐵一般的生存極限,她們焦渴、破碎于干旱堅硬之地。
——通過對“極限”的探測,畢飛宇廣博地處理了諸如歷史、政治、權(quán)力、倫理、性別與性、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等等主題,所有這些主題如同血管在人類生活的肌膚下運行。對我們來說,讀《玉米》是經(jīng)驗的蘇醒和整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鄉(xiāng)土和城鎮(zhèn)、那時的日常情境在畢飛宇筆下精確地展開,絕對地具體,因確鑿直抵本質(zhì)。
——李敬澤《守望〈玉米〉》
如果說《青衣》是一次成功的“蛻變”,那么2001年的《玉米》仿佛就是一次“脫胎換骨”。
王家莊是畢飛宇建造的歷史風景。如果說借助這一風景,他擁有了對歷史的內(nèi)在視景,那么,畢飛宇對于“文革”的書寫,則顯示了他對歷史的理性認知。和大部分小說家關(guān)注文革的“激烈”相比,他關(guān)注“文革”的隱性影響。比如在《玉秧》里,你會看到“文革”深深滲入了魏向東等人的生活。不無調(diào)侃、諷刺的富于間離效果的講述,顯示了“文革”的“革命性”是如何進入一個“文革”參與者性行為過程的。這是“文革”思維對人們生活的侵入、是“文革”思維如何成為日常生活的深刻象喻。
——張莉《畢飛宇論》
玉米 作者簡介
畢飛宇,1964年1月生于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yè)于揚州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同年赴南京任教。1992年調(diào)入《南京日報》社,從事新聞采訪、編輯工作。1998年入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玉米》、《青衣》、《平原》、《推拿》等。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