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作者:張光直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時間:2022-07-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256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56.9(7.3折) 定價  ¥7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41753
  • 條形碼:9787108041753 ; 978-7-108-0417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本書特色

張光直先生于八九十年代為一般大眾撰寫的考古學隨筆,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考古學的新知識、新進展,選評了國內外考古書籍,也記述了學界的師友人物,表達了對考古時事的看法以及對海峽兩岸學術文化前景的瞻望。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內容簡介

書中所收文章多寫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為他人新書撰寫的序文、講演辭、《中國文物報》專欄文章及訪談記錄中,張光直深入淺出地介紹考古人類學的新知識、新發(fā)展,選評了國內外考古書籍,也記述了學界的師友人物,表達了對考古時事的看法以及對海峽兩岸學術文化前景的瞻望。 讀者不僅可以了解作者學術上的真知灼見,更可以切實感受他的詼諧、寬容、樂觀、熱情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說,“他是一座沒有爆發(fā)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熱已永遠留在人間!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目錄

前言

一 狗尾“序”貂
《時間與傳統(tǒng)》序言
《安陽》張序
《南中國及鄰近地區(qū)古文化研究——慶祝鄭德坤教授從事學術活動六十周年論文集》序
《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序
《中國著名古墓發(fā)掘記》序
《先秦考古學》張序
《李亦園文化論著選集》序
《臺灣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序
《臺灣考古學書目》序
《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張序
《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序
《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張序


二 大題小作
在學術上迎接21世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
從中國古史談社會科學與現(xiàn)代化
中國古代史的世界舞臺
人類學的社會使命——評介陳其南《文化的軌跡》
再談人類學的社會使命——簡介“文化長存學社”
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整合國際研討會開會致辭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該躋身世界主流

三 關于臺灣
臺灣考古何處去?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發(fā)刊辭
臺灣史必須包括原住民的歷史
臺灣應有像樣的地方性歷史博物館
關于臺灣省歷史博物館的幾點建議
政府對走私文物市場有無政策?
搶救圓山遺址
臺灣考古學者該與福建和東南亞交流了


四 一個考古工作者的隨筆——《中國文物報》專欄
談“圖騰”
介紹林壽晉《先秦考古學》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創(chuàng)立44年
建議文物考古工作者熟讀民族學
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
談文物盜掘與走私
北大考古系賽克勒博物館開幕有感
懷憶民族學前輩學者凌純聲教授
考古工作者對發(fā)掘物的責任與權利
撰寫研究計劃申請經費經驗談
追記臺灣“濁大計劃”
從俞偉超、張忠培二先生論文談考古學理論


五 雜文
新年三夢
談龍骨與龍
懷念高去尋先生
臺灣新考古學的播種者――憶李光周先生
人類學派的古史學家李濟先生
哭童恩正先生


附錄
中國考古向何處去――張光直先生訪談錄
與張光直交談


展開全部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節(jié)選

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 有大才、有大志的年輕人,很少有學考古學的。我有時白日做夢,夢見天資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國青年,志愿以考古為終身事業(yè),來問我這個老年考古學家對他(她)有何指示,這雖然只是夢境,我還是將答案準備好,以防萬一。 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為他選擇了一項前途無量的學科。我不能說考古比別的學科都有出息,但是我可以說這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問,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多,人人有機會做突破性的貢獻。同時,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墒,換過來說,我也要警告他,你假如想發(fā)財,*好去做別的行業(yè)。 我要告訴他的第二件事,是要敬老尊賢。考古學這類人文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抓問題,找答案,固然有科學原則可循,但一生堆積起來的經驗,常常是一個學者*大的本錢?墒牵乙惨嬖V他,我們這一代的老年學者,常有一些不良的習慣,背著沉重的包袱。我們因為多年來在一個小圈子里面一起工作,不免有種種的恩恩怨怨,人與人之間常形成派系關系。你們年輕人萬萬不可卷入。假如有人要拉你入伙,便躲他遠遠的。 同時,我*不贊成中國傳統(tǒng)上的師徒關系。去找老師學本事,應是跟他“學”,不是“跟”他;他給你教育,是“教”你,不是“帶”你。你要去許多老師那里去汲取每個人的精華,然后加以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成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果只“跟”一個老師,了不起你跟他一樣,不然的話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有位老年考古學家,堅持你只許跟他學,或是不許你有你自己的看法,我就建議你另請高明。 第三點我準備說的,是要建議他不要把他要念的書限制在考古學內。*理想的是要將所有有關中國史前與上古的學科都搞熟悉。我們常常把本來是人工區(qū)分的各門學科當做現(xiàn)實的范疇,說我要做這個便是這一行的,要做那個便是那一行的。所以學考古的便不搞古文字,學上古史的便不去田野?墒墙裉煸龠@樣做便是作繭自縛了。 你要學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話,除了學石器以外,至少還要學地質學和古生態(tài)學,要學新石器時代文化,就還得學植物地理學和原始社會學,要學三代歷史的話,就要學考古、經籍、甲骨、金文和早期王國民族學。你看,念考古不是挖挖死人骨頭就成了,它是很復雜的社會人文科學。它的難在此,它的樂也在此。 *后一點我要說的,大概他們都愛聽。就是說,今天念中國的考古不是念念中國的材料便行了。每個考古學者都至少要對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對中國以外至少某一個地區(qū)有真正深入的了解。比較的知識,不但是獲取和掌握世界史一般原則所必須有的,而且是要真正了解中國自己所必須有的。為什么說他們都愛聽這個話呢?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想出國去念書,我這個說法給出國留學生撐了腰?墒浅鰢容^研究是兩回事,我對他們在那里學這些洋玩意并無意見。 本文收于《考古人類學隨筆》, 126-127頁

考古人類學隨筆新版 作者簡介

張光直(1931—2001) 當代華裔考古人類學家。祖籍臺灣,自稱“番薯人”。50年代在臺灣大學讀人類學,師從李濟先生。后負笈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院畢業(yè)。先后擔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中研院副院長。美國科學院及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 張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國考古學與考古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通過一系列有影響的專著和大量學術論文,把自己祖國古代文明的豐富考古材料介紹給英語世界,更倡導以世界性的眼光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過中國文明進程和發(fā)展模式的建立,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社會科學理論的內涵做出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