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石窟寺研究(第13輯)

石窟寺研究(第13輯)

出版社: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10-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244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135.4(7.2折) 定價  ¥18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石窟寺研究(第13輯)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730459
  • 條形碼:9787030730459 ; 978-7-03-07304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石窟寺研究(第13輯) 內(nèi)容簡介

《石窟寺研究》是我國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遺址考古、佛教藝術(shù)及石窟保護科技領(lǐng)域的**本全國性專業(yè)出版物,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石窟專業(yè)委員會和龍門石窟研究院合辦。2010年至2020年,每年發(fā)行一輯,共出版十輯;自2021年起,改為每年發(fā)行兩輯。我們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領(lǐng)域的**學(xué)術(shù)成果為己任,為全國石窟單位、相關(guān)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的全面溝通與交流搭建良好平臺,以期推動石窟寺學(xué)術(shù)研究工作,促進全國石窟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

石窟寺研究(第13輯) 目錄

目錄
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山東臨朐石窟及摩崖造像調(diào)查 衣同娟 王瑞霞(1)
四川資中西巖摩崖造像考察 劉易斯(23)
研究與探索
魯班窯石窟的功能與信仰研究 郭靜娜(48)
山西北周佛教造像的初步整理與研究 崔嘉寶(58)
龜茲壁畫“調(diào)伏阿摩晝”補議 任平山(76)
敦煌藏經(jīng)洞《引路菩薩圖》及手持長柄香爐的宗教意義 王靜嫻 常青(85)
大足北山石刻第136、137 號之關(guān)系——兼及第136 號有關(guān)問題探析 李小強(102)
山西平順金燈寺明代第5 窟圖像構(gòu)成分析 谷東方(117)
“寶卷與圖像”——民樂上天樂石窟仙姑靈跡變與《仙姑寶卷》 魏文斌 吳夢帆(139)
榆林窟第43 窟:敦煌石窟唯一的儒家窟 邢耀龍(158)
舊藏拓片與龍門石窟研究則例 陳 莉 楊超杰(170)
1907 年以來鞏縣石窟寺調(diào)查與研究綜述 李龍飛(180)
科技與保護
敦煌莫高窟開放洞窟壁畫安全防護實驗研究 汪萬福 牛賀強 李菱志 等(196)
當(dāng)前石窟寺數(shù)字化值得關(guān)注的三個問題 李志榮 刁常宇 寧 波 等(212)
征稿啟事 (232)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 Investigation on Grottoes and Cliff Statues in Linqu, Shandong Province Yi Tongjuan Wang Ruixia(1)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liff Shrines of Xiyan in Zizhong, Sichuan Liu Yisi(23)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and Belief of Lubanyao Grottoes Guo Jingna(48)
The Preliminary Collection and Study o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Buddhist Statues from Shanxi Cui Jiabao(58)
The Wall-Painting on Ambattha Slighting Buddha in Kizil Grottoes Ren Pingshan(76)
On the Guiding (Yinlu) Bodhisattva Paintings from Cave 17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and Religious Thoughts of the Held Incense Burner Wang Jingxian Chang Qing(85)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s. 136 and 137 at Beishan Cliff Images in Dazu: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ed Issues of No.136 Li Xiaoqiang(102)
An Analysis on the Images of Cave No.5 of Ming Dynasty at Jindeng Temple in Pingshun of Shanxi Gu Dongfang(117)
Precious Scrolls and Images: The Wall Painting on Transformation of Spiritual Trace of the Female Immortal in Shangtianle Grottoes of Minle County and Precious Scrolls of the Female Immortal Wei Wenbin Wu Mengfan(139)
Cave 43 of Yulin Grottoes: The Only Confucian Cave in Dunhuang Area Xing Yaolong(158)
A Case Study on the Old Collection Rubbings and the Study of Longmen Grottoes Chen Li Yang Chaojie(170)
A Review on the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ongxian Grottoes Since 1907 Li Longfei(180)
Technology and Conserv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Wall Paintings in the Opened Caves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ang Wanfu Niu Heqiang Li Lingzhi et al.(196)
On Three Noteworthy Issues about the Current Cave Temples Digitization Li Zhirong Diao Changyu Ning Bo et al.(212)
Call for Papers (232)
展開全部

石窟寺研究(第13輯) 節(jié)選

山東臨朐石窟及摩崖造像調(diào)查 衣同娟王瑞霞 內(nèi)容摘要:臨朐縣位于山東省中部,是古青州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nèi)小型石窟、摩崖造像分布很廣,多屬隋唐代以后的民間造像,為研究隋唐以后古青州地區(qū)的民間信仰提供了重要資料。 關(guān)鍵詞:臨朐石窟及摩崖造像隋至明 An Investigation on Grottoes and Cliff Statues in Linqu, Shandong Province Yi Tongjuan Wang Ruixia Abstract: Linqu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Qingzhou cultural circle. Small grottoes and cliff statues in the county are widespread, most of which are folk statues produced after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hich provide important data for the study of the folk religions in the ancient Qingzhou area after during that period. Key words: Linqu, grottoes and cliff statues, Sui to Ming Dynasties 臨朐縣位于山東省中部,屬于古青州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泰沂山脈位于其境西、南,石窟及摩崖造像便分布于這片山區(qū)。主要有石門坊、馬莊、仙姑廟、石佛堂、西大河、歪頭崮、偏龍頭等幾處,大多為摩崖像龕。以往除地方史料外,鮮有記錄。 2016年第 7期《文物》雜志發(fā)表了《山東臨朐石門坊摩崖造像群調(diào)查簡報》[1],對臨朐境內(nèi)*大的這處石窟、摩崖造像群做了較全面的論述。本文在前人記述的基礎(chǔ)上,對臨朐境內(nèi)的石窟及摩崖造像做了全面記錄,并對其所處時代做了初步判斷。 一、石門坊石窟與摩崖造像 [2] 石門坊石窟與摩崖造像群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城西 10千米的石門坊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在石門山谷的*北端、古代崇圣寺遺址的北部懸崖峭壁上。石門坊造像應(yīng)是崇圣寺的遺物。 目前,這里共遺存 59個摩崖造像龕和三個石窟(圖 1、2),分布在長約 40米的峭壁上。西側(cè)兩窟距地面高約 6米,現(xiàn)均無造像。 1號窟進深 2.4米,平頂,窟壁垂直,有鑿痕,三面起低壇。2號窟進深 2.24米,平頂,窟壁垂直,正面起低壇。東側(cè)一窟距地面高約 2米、進深 2.4米、高 1.7米,平頂,窟壁垂直,三面起低壇,正面壇上雕右脅而臥的佛涅槃像,像為新塑。因崖壁塌落,對石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摩崖造像龕大小不等,*大的高 1.03米、寬 0.68米、進深 0.29米,*小的僅高 0.18米、寬0.1米。龕內(nèi)造像雕佛、菩薩、羅漢及護法像中的天王、力士等形象。造像多有題記,據(jù)統(tǒng)計,能辨識字跡的題記 28處,另兩處題記字跡漫漶?杀孀R的年號一處為明代宣德六年( 1431年),余皆為唐天寶時期,分別為天寶六年( 747年)5龕,天寶七年( 748年)2龕,天寶九年( 750年) 4龕,天寶十年( 751年)1龕,天寶十一年( 752年)1龕,另有 5龕書天寶,但是具體為哪一年無法辨識。從無年代銘刻的造像風(fēng)格看,與有紀年的造像風(fēng)格是一致的,應(yīng)為唐天寶時期所造。也就是說從唐天寶六年( 747年)到唐天寶十一年( 752年)的五年時間內(nèi),應(yīng)是石門坊摩崖造像的高峰期。關(guān)于造像題材,由題記看有阿彌陀像 10龕(其中有 8龕題名為彌陀)、觀世音菩薩 7龕(其中 3龕題名為觀音)、釋迦像 1龕、藥師像 1龕、下生像 1龕、菩薩像 1龕。無紀年但從造型上可分辨的有觀世音菩薩像 4龕、文殊菩薩像 2龕(有 1龕是獨立的,另 1龕與普賢菩薩同龕)、普賢菩薩像 1龕、七佛像 1龕、三世佛 1龕。 圖 1 石門坊石窟及摩崖造像西端全景 圖 2 石門坊石窟及摩崖造像東端全景 據(jù)光緒《臨朐縣志 藝文》載:“石門山造像記二十八(皆正書,在山崖石壁上,見《山左碑目》),像凡二十八軀,就石壁鑿成,歲月皆署天寶,題名在側(cè)者直書,在下者旁行。曰拏兒,曰廣饒于志,曰李要,曰難金,曰王丁,曰房陽,曰岳引常,曰王思,曰杜朗,曰王氏,曰監(jiān)希莊大娘,曰田馬,曰盧大娘,曰上柱國主,曰李德清,曰□常文,曰□升,曰□令本,曰清信,曰郭德,曰宇文斌,曰張行廉,曰車懷璧,曰□令璋。余四或曰子女天官,或曰山石,或曰祖母傅,或曰染患造像。疑上下均有脫文。此據(jù)《山左金石志》所載,今崖崩催湮失強半,不復(fù)可考證矣。”現(xiàn)擇保存較完整者介紹如下。 1.三世佛造像龕(圖 3) 位于造像崖壁西端,尖拱龕,高約 1.3米、進深 0.6米。正面并排雕三尊佛像,正中及右側(cè)佛像高 0.7米,結(jié)跏趺坐于仰蓮上,右側(cè)佛像殘缺嚴重。仰蓮伸出長莖,下連長方形基座,基座正面并排雕五身結(jié)跏趺坐佛像和一個摩尼珠,基座右側(cè)一供養(yǎng)人拱手而立。左側(cè)佛像高 0.9米,左手扶膝,雙腿下垂,倚坐于長方形基座上。佛像螺發(fā),腦后飾桃形頭光,頭光正中浮雕蓮瓣,外側(cè)飾火焰紋。中間及左側(cè)佛像大衣覆雙肩從胸前垂下,內(nèi)著交領(lǐng)衫,腹上結(jié)帶,身形稍顯肥胖。龕的兩側(cè)對稱雕弟子、菩薩和力士像。從造像的布置來看,應(yīng)為三世佛造像,即中間為現(xiàn)在佛釋迦、右側(cè)為過去佛燃燈、左側(cè)為未來佛彌勒。龕門外下部左右兩側(cè)各雕一蹲踞的獅子。龕外立面頂部及左右兩側(cè)石壁上有凹槽,應(yīng)為龕前建筑遺跡。 2.唐天寶六年(747年)阿彌陀造像龕(圖 4) 一鋪三龕組合,位于造像崖壁西端右下角。龕外立面上保留五個梁孔和人字形溝槽,原有龕前建筑已毀。中間大龕呈尖拱形,高 0.7米、寬 0.6米,龕內(nèi)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主尊高 0.5米,大衣覆搭雙肩從胸兩側(cè)垂下,胸前露出僧祇支和結(jié)帶,結(jié)跏趺坐于碩大的蓮臺上,佛衣下擺覆雙膝懸于座上,左手扶膝。兩菩薩均面部殘損,體態(tài)豐滿,略扭腰,跣足立于蓮臺上。右脅侍菩薩隱約可見頭戴花蔓寶冠,冠帶在兩側(cè)耳上打結(jié)后下垂肩部。短頸,胸前配垂珠串的項飾。披帛自雙肩垂下,在腹下及膝部形成“ U”形,上卷繞臂沿體側(cè)下垂。腰系長裙,裙下擺較窄。左手持花枝上舉至頭部,右手持物下垂。左脅侍菩薩造型裝飾與右脅侍菩薩相似,右手持花枝上舉至頭部,左手抬至胸前。龕下陰刻題記 5行。 圖 3 三世佛造像龕 圖 4 唐天寶六年(747年)阿彌陀造像龕 □信□弟子□□娘/造阿彌陀像一軀/□合家平安/天寶六載五月四日/記 右側(cè)龕為圭首形龕,高 0.54米、寬 0.32米,內(nèi)雕佛坐像一尊。像高 0.38米。短頸,寬肩,厚臂胛,胸部微隆,大衣覆搭雙肩從胸兩側(cè)垂下,內(nèi)著交領(lǐng)衫,胸前系結(jié)帶。右手扶膝,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上。 左側(cè)龕為圭首形龕,高 0.62米、寬 0.33米,內(nèi)雕佛坐像一尊,像高 0.45米。其服飾、造型與右龕佛像基本相同,左手扶膝。龕下部鐫刻題記。 □□□郭/德禮敬/造阿彌/陀像一/軀 3.唐天寶(742~ 756年)房玚妻造像龕(圖 5) 位于崖壁中間部位。尖拱形龕,高約 0.74米、寬 0.6米、進深 0.15米,龕內(nèi)雕一佛二菩薩像。中間主尊高 0.57米,大衣覆雙肩從胸兩側(cè)垂下,胸前露出僧祇支和結(jié)帶,手施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背后飾圓形頭光與背光。兩側(cè)脅侍菩薩立于蓮臺上,高 0.5米,腦后飾圓形頭光。左脅侍菩薩頸配圓環(huán)形項圈,下垂寶珠,項圈連瓔珞交于腹部后又垂于兩腿間,右臂下垂,左臂抬起。厚重的披帛由雙肩垂下,在腹下與膝下形成“ U”形,下著裙。右脅侍菩薩的服飾與左脅侍相似,兩手合掌于胸前。龕下部刻有題記,字跡多漫漶。 維大唐天寶□載/□□郡房玚妻/福德□男進□/男明衍女□□/□敬□□□□供/□上為國□帝/□及師僧父母法/□倉生同霑斯福/□月五日記 圖 5 唐天寶(742~ 756年)房玚妻造像龕 4.唐天寶七年(748年)藥師佛造像龕(圖 6) 像龕位于崖壁中間偏東的位置,尖拱龕,高 0.59米、寬 0.47米。內(nèi)雕跣足立于蓮花上的佛像一尊,像高 0.49米。造像面部及雙手殘損,但左手上舉的痕跡尚存。溜肩,胸腹部隆起。大衣覆搭雙肩從胸前垂下,身前衣紋呈密集的“ U”形。內(nèi)著僧祇支,胸前結(jié)帶。下著下衣,佛衣下擺略向外撇。跣足立于仰蓮座上。像龕下部兩角各雕一供養(yǎng)人像,像已殘,僅留痕跡。龕外右側(cè)石壁上刻有題記 4行。 佛弟子兵部常進上柱國/韓□昕為妻李氏□□□/愿造藥師像一軀上為國□下及/□□愿合家平安天寶七載二月記 5.唐天寶六年(747年)監(jiān)希莊造像龕(圖 7) 位于造像崖壁東端。尖拱龕,高約 0.75米、進深 0.14米。龕內(nèi)雕結(jié)跏趺坐佛像一身,像高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