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中國儒學講稿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1058925
- 條形碼:9787101058925 ; 978-7-101-05892-5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儒學講稿 內(nèi)容簡介
全書共三編,十九講,主要內(nèi)容包括儒學歷程簡述、儒學關(guān)鍵詞、懦學與當代社會等。相信本書對儒學研究者有一定的幫助。
儒學的特點是言行一致,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不是只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的表面的東西,與自己心靈深處沒有關(guān)系的東西。本書勾勒出了儒學的發(fā)展脈絡,詮釋了儒家關(guān)鍵詞匯,在概念的解說中反思過去,在歷史的梳理中展望未來。
中國儒學講稿 目錄
上編 儒學歷程簡述
**講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與茍子
一 孔子生平
二 孔子的貢獻
三 孔子的影響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五 荀子的生平與思想
第二講 秦朝焚書坑儒
一 先秦儒家獨立精神
二 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建立
三 焚書坑儒
第三講 漢朝獨尊儒術(shù)
一 儒學創(chuàng)新,服務政治
二 從《史記》看漢朝的獨尊儒術(shù)
三 從人才選用看漢朝的獨尊儒術(shù)
第四講 漢唐經(jīng)學
一 經(jīng)學是獨尊儒術(shù)的結(jié)果
二 五經(jīng)簡介
三 漢代經(jīng)學
四 唐代經(jīng)學
第五講 兩宋理學
一 二程“天理”
二 朱熹理學
第六講 宋明心學
一 陸九淵心學
二 陽明學
第七講 傳承革新與近代批判
一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二 傳承改革,綜合創(chuàng)新
三 勢非圣意,理在民心
四 舊儒新潮,五四運動
中編 儒學關(guān)鍵詞
第八講 儒家談孝
一 孝出于報答養(yǎng)育之恩
二 《孝經(jīng)》的內(nèi)容與孝的意義
三 對應原則與孝的誤解
四 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五 現(xiàn)代的孝德分析評價
六 關(guān)于孝的兩大爭議
第九講 儒家談仁
一 孔子論仁
二 孟子仁政
三 董仲舒說仁
四 對內(nèi)德治
五 治世以大德
六 對外德治
第十講 儒家談義
一 義與利
二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三 講義“功賢于耕織”
四 義者,宜也
第十一講 儒家談中
一 中
二 中庸
三 中和
第十二講 儒家談和
一 和而不同
二 團體內(nèi)部:家和萬事興
三 國家內(nèi)部:和諧
四 和為貴:和平共處
五 齊物我:人與自然的和諧
六 和諧與競爭
第十三講 儒家談禮
一 禮與樂
二 禮治與刑政
第十四講 儒家談德
一 重德輕才
二 唯才是舉
三 無求備于一人
四 德才須分析
五 親近來遠
第十五講 儒家談教化
一 教化為治國大務
二 太學為教化本原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據(jù)
四 儒術(shù)是教化的原則
五 儒術(shù)的主要內(nèi)容
六 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
七 教師
下編 懦學與當代社會
第十六講 批判儒學以后的反思
一 儒學妨礙經(jīng)濟發(fā)展嗎?
二 儒學妨礙科技進步嗎?
三 儒學違背社會文明嗎?
四 儒學是否過時了?
第十七講 儒學與中國社會思想
一 儒學對中國社會思想的持久影響
二 儒學與當代中國社會思想
第十八講 儒學與人的和諧發(fā)展
一 經(jīng)濟上的調(diào)均思想
二 政治上的仁義原則
三 精神上的和諧觀念
第十九講 儒學現(xiàn)代化
一 什么是現(xiàn)代化
二 儒學已經(jīng)現(xiàn)代化
三 儒學需要繼續(xù)現(xiàn)代化
后記
中國儒學講稿 節(jié)選
一 孔子生平
《史記·孔子世家》詳細記載了孔子生平。按《史記》人物體例,分本紀、世家、列傳。以天子為本紀,如《五帝本紀》《秦始皇本紀》《孝文本紀》等,以諸侯為世家,如《齊太公世家》《晉世家》以及漢代的新封諸侯如《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鬃硬皇侵T侯,卻列人世家,是對孔子的特殊處理。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孔防叔,其父是叔梁紇,其母顏氏。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鬃邮鍤q就立志學習文化,到十七歲,就由于“年少好禮”,被魯大夫視為特別有發(fā)展前途的有為青年。他自稱青少年時貧賤,因此學會很多生活與生產(chǎn)技能。開始做過一些小吏,認真負責。魯君并與他一起乘車去周都。這時孔子可能已經(jīng)五十多歲?鬃酉蚶献訂柖Y,老子告訴他:“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日:‘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許多人以為只有儒家講仁義,在這里,老子還自稱“仁人”。有才能的人經(jīng)常損害別人的利益,必遭危害,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意思。
后來孔子被提拔為司空。由于齊國的離間,他只好出走。魯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離開魯國,先到齊國,受到排斥,到了宋國、衛(wèi)國,曾被驅(qū)趕,到了陳國、蔡國,遭遇窮困。十四年后又回到魯國。魯國君王還是善待他。
二 孔子的貢獻
孔子說自己的成長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孔子將上自唐虞下至秦繆的資料編排出來,作為教材,這就是《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是歷史資料,也是史學教材。古詩有三千多篇,孔子選擇了三百零五篇,分為《風》《小雅》《大雅》《頌》,這就是《詩》即《詩經(jīng)》。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晚年對《周易》特別感興趣。他讀《周易》,由于反復翻閱,聯(lián)編竹簡的繩子多次斷開,所謂“韋編三絕”!墩撜Z·述而》有類似記載。這完全可以確定孔子與《周易》的密切關(guān)系。曾有人企圖篡改這一事實,后來在出土文物中也發(fā)現(xiàn)孔子與弟子討論《周易》的記載。流傳本與地下文物可以互證,這應該是定論了。于是,《史記》稱:“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日:‘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倍际强尚诺。那么,《易大傳》或稱“十大傳”是孔子的創(chuàng)作,這個傳統(tǒng)的說法也應該是可信的。過去疑古時代,否定這一事實,根據(jù)是不足的?鬃訉Υ饲拔幕恼,是有大貢獻的,是集先圣之大成,故孔廟的主殿稱為“大成殿”。他根據(jù)魯國的史記“作《春秋》”,上自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歷史,將自己的政治見解貫穿在其中?鬃痈嬖V弟子:“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記·孔子世家》)可見,孔子認為《春秋》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是代表作。他自稱“述而不作”,《春秋》則是例外。
孔子作為*早的民間教師,將貴族文化(主要是禮)傳播到民間,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傳統(tǒng),為中華文化的普及開了先例。這是一大創(chuàng)舉,怎么評價都不會過分!翱鬃右栽姇Y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zhàn)、疾!边@里講“詩書禮樂”是學習課程,“文、行、忠、信”是品德教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思維方法的訓練。慎重處理的事有三項:一是齋戒,二是戰(zhàn)爭,三是疾病?鬃拥慕逃浅晒Φ,經(jīng)驗是豐富的,理論是深刻的。他的啟發(fā)式教學,至今還是很有意義的。有的人認為“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夫子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大者之旁,無所不容。”(劉向《說苑》卷十七《雜言》)這個“雜”說明儒家“有教無類”。追求純粹,怎么可能大呢?孔子是倡導普及教育的,因此才有三千弟子,形成作為顯學的儒家學派。成分復雜,思想復雜,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儒家學派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他們的思想體系就稱為儒學?鬃邮窃趺磩(chuàng)立儒學的呢?孔子是宋國貴族的后代,他對貴族文化有所了解,再加上他好古敏求,好學深思,在游學中深入社會,了解實際,研究人生,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逐漸形成他的思想體系,就是儒學。他在指導弟子時,因材施教,教學相長,互相啟發(fā),使儒學體系豐富發(fā)展,并逐漸完善起來。
三 孔子的影響
孔子死后,魯哀公對他表示哀悼。弟子皆服喪三年,只有子貢在墓旁建廬住上六年。子貢還栽種了楷木,并用楷木雕刻孔子夫婦的像,保存至今。弟子與魯國人到墓旁住的人有百余家,成為一個鄉(xiāng)村,叫“孔里”?鬃幽沟赜幸豁暣,諸儒到那里討論禮,舉行鄉(xiāng)飲或大射活動。故居開辟為廟,將孔子衣冠、琴、車、書都保存在里面。二百多年后,漢朝創(chuàng)立者劉邦經(jīng)過魯國,“以太牢祠焉”,用*高級的祭祀來祭祀孔子。諸侯卿相到這里來,經(jīng)常先拜謁孔廟,然后赴任從政。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的*后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用許多君王反襯孔子,君王都是當世則榮,活著的時候很榮耀,死后也就消失了,被人遺忘了。而孔子只是一個教師,傳十幾代,還有那么大的影響,以至于天子王侯討論“六藝”,還要以孔子的說法作為標準。司馬遷首次使用“至圣”這個詞,表明是*高的圣人,因此將他放在世家之列。而先秦時代有許多思想家如管仲、子產(chǎn)、老子、墨子、莊子等,都沒有列入世家。這也說明孔子的至圣地位。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封孔子后代孔均為“褒成侯”,負責定時祭祀孔子。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封孔子為“文圣尼父”。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定孔子謚號為“至圣先師”。清代順治時定孔子謚號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康熙皇帝題孔廟大成殿匾額“萬世師表”,也成為清代皇帝對孔子的崇高評價。從追謚到封號,可以看到漢以后的兩千多年中,歷代當政者是如何尊崇孔子的。在這兩千多年中,不斷改朝換代,甚至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孔子儒學一直是有極高價值的,未曾被拋棄。“萬世師表”已經(jīng)掛到了許多孔廟的大成殿上?鬃映闪恕疤煜挛墓僮,歷代帝王師”。
時過兩千多年,孔子的影響并沒有削減,反而增強了,不但影響了兩千年后的中國大地,還影響到周邊國家,對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都有深刻的影響,F(xiàn)在也開始傳到西方國家,2007年已經(jīng)在五十多國成立一百八十多所孔子學院。“和而不同”的牌子已經(jīng)掛到許多孔子學院里。美國與歐洲也立有孔子塑像?鬃诱f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被寫入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全世界宗教會議*后發(fā)表的《全球倫理宣言》,被認為是適用于任何人群的絕對法則,并有了數(shù)千年的實用經(jīng)驗。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孟子名軻,約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壽八十四,是戰(zhàn)國中期的著名儒家。著名的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小時候住在墓葬區(qū),小孟子學著別人哭葬,孟母(仉氏)認為這對孟子的成長不好,就遷往鬧市區(qū);后來小孟子學著商人討價還價,孟母認為這對孟子的教育也不利,于是再遷到學校旁邊;于是小孟子跟著學生誦讀詩書,孟母認為這對教育孟子*好,于是就定居下來。這里反映一種觀念:小孩是善良的,社會環(huán)境好不好,會影響小孩的品德情操。這為以后孟子提出人性善奠定了理論基礎。
另有孟母斷機喻學的故事流傳甚廣。孟母教子有方,被稱為母儀天下,是天下母親的模范。孟子出生在四月初二,這是孟母成為母親的日子。李漢秋、駱承烈、王殿卿等學者參加策劃,以此日為中華母親節(jié)。一批學者這一天(2007年5月18日陰歷四月初二)在孟子出生地山東省曲阜市小雪鎮(zhèn)鳧村舉行首屆中華母親節(jié)慶祝大典及紀念孟子誕辰二千三百七十九年的祭祀活動。我作為組委會主任,在會上致詞。講了三點意見:一是同意定四月初二為母親節(jié),因為當?shù)卮迕耖L期以來都是在這一天紀念孟子,已經(jīng)約定俗成。二是東西方文化各有優(yōu)長,既不要搞狹隘的民族主義,也不要崇洋媚外。既要保存本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要吸納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三是組織者安排發(fā)言有眼光,能針對社會上對母親節(jié)的反響,讓專家學者作出回答,表達會議的總體精神。會后,又到孟母林舉行祭祀活動。
孟子崇拜孔子,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因此,孟子繼承孔子、子思的學術(shù),成為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儒學大師,后稱亞圣,F(xiàn)在鄒縣有孟廟即亞圣廟,也有孟府、孟林,還有孟母林,合稱四孟。
在戰(zhàn)國前期,儒、墨并稱“顯學”,到了戰(zhàn)國中期,儒學被邊緣化了,楊朱一派與墨翟一派成為顯學,流行于天下。孟子為了維護儒學,挺身而出,辟楊、墨。孟子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辟楊墨,捍衛(wèi)儒學,對于儒學復興,貢獻極大。
孟子也曾周游列國。當時天下大亂,孟子提出人性善,行仁政,爭取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民想要的,替他們辦到;二是人民反對的,要幫他們?nèi)サ簟_@也就是興利除害。如何興利除害?孟子提到一些*重要的措施:首先要給人民有一定的“恒產(chǎn)”,恒產(chǎn)就是土地。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證。豐收年,可以生活得富裕些,歉收年,不至于餓死。上可以贍養(yǎng)父母,下可以撫養(yǎng)子女。這樣人民就會安心在這里長期生活下去。這就是所謂有“恒產(chǎn)”,才有“恒心”。有了生活保證以后,就要進行教育!帮柺撑拢菥佣鵁o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富裕以后,如果不進行教育,人就會變得像禽獸一樣,不懂禮義,缺乏道德。因此,孟子十分重視對人民進行倫理教育。另外,孟子還非常強調(diào)任人唯賢,如果壞人掌權(quán),什么好事都會被搞亂了。他提出的“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孫丑上》)是需要認真體會的。孟子主張“ 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仁人適宜在高官的位子上;如果不仁的人在高官的位子上,會將惡劣的風氣傳播給群眾。當官以身作則,當官不遵守道義,百姓就會不遵守法律,天下就不可能安定。他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有的人是好人,是賢者,但未必適合為官當政,做官與做人是不一樣的。對于賢人要尊重,未必都讓他們當官。“使能”,是任用能力強的人來辦事!澳堋,是指能人。道德與能力,是當官的兩個必要條件。愿意為人民辦事,能夠為人民辦事,這是實行仁政所需要的官員。孟子的仁政學說是系統(tǒng)的儒家政治學。
孟子有比孔子更突出的獨立人格。他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為了保證實現(xiàn)獨立人格,他認為需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上)。孟子說:“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保ㄍ希└髦T侯國都在發(fā)展實力,擴軍備戰(zhàn),不接受孟子的主張。孟子因此反對戰(zhàn)爭,他認為“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這就叫“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離婁上》),所以他認為“善戰(zhàn)者服上刑”(同上)。當時許多人認為善戰(zhàn)者是英雄,他卻認為善戰(zhàn)者應該受到*嚴厲的刑罰。不能以正道匡君,只是充當君的工具,那是孟子所強烈反對的,他認為那是“富桀”、“輔桀”的行為,不是所謂“良臣”,而是所謂“民賊”。(《孟子·告子下》)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因此當官的要把民放在*高的位置上,而將君放在人民和國家之后。但是,當時的士人對民與君的關(guān)系往往弄顛倒了,把君放在民之上。孟子主張以道義匡護君,就是要用正義糾正君的錯誤行為。他對君的教育主要有如“施仁政”,“行王道”,主張“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孟子·公孫丑上》)在戰(zhàn)爭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認為“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孟子·盡心下》)。
在外活動了二十多年,無果而歸,開始從事教學與整理古籍,著《孟子》七篇,流傳于世。《孟子》一書中有許多思想被后代傳頌。
孟子提出天爵和人爵的問題,很有意義,是從政者和準備從政的人需要深刻理解的。他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叭柿x忠信,樂善不倦”是道德,是“天爵”!肮浯蠓颉边@些官位,是“人爵”。孟子主張修其天爵,然后人爵隨之。先提高道德水平,然后獲得官位。現(xiàn)在有些人開始修天爵,是為了獲得人爵,一旦得到人爵,就拋棄天爵,將天爵當作敲門磚。孟子認為這是極其糊涂的人,*終“必亡”無疑。
孟子很重視艱難生活的歷練,認為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都是從艱苦的環(huán)境中被提拔出來,成了大功的人。他總結(jié)為一句格言:“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
中國儒學講稿 作者簡介
周桂鈿,1943年1月生于福建省長樂縣。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歷史學與哲學兩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曾任哲學系系主任(1994—2000),已培養(yǎng)博士生十幾名。兼職有: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漢哲學、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等。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50篇,出版專著十余種,合菩多種!吨袊鴤鹘y(tǒng)哲學》被評為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教材,在韓國翻譯出版。主要著作有《董學探微》、《虛實之辨》、《秦漢思想史》、《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等。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