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12-01
開本: 24cm 頁數: 291頁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37.8(4.3折) 定價  ¥8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51275
  • 條形碼:9787200151275 ; 978-7-200-15127-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本書特色

  當地人說,敖漢在蒙古語中就是“老大”的意思,因為敖漢部的建立者 — 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孫岱青杜棱乃是家中的長子。其實,敖漢在世界旱作農業(yè)史中也當之無愧的占據著老大哥的地位,只是從中原文明興盛開始,便再也沒有人來為它書寫壯麗史詩。然而它終究太不平凡,終于隨著8000年粟種的發(fā)掘而石破天驚,隨后接連爆出了粟作農業(yè)之源、華夏*村、中華祖神、中華祖龍等驚天發(fā)現來證實其地位。論歷史,它孕育距今9000余年的小河西文化,身后還尾隨著興隆洼、趙寶溝、紅山、小河沿等文化,西遼河流域輝煌的史前文化中有4個都因在敖漢境內首次被發(fā)現而得名;論農業(yè),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出土的碳化粟種晚它500多年,中歐的小米晚它2700余年;論文明,它的境內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祖神的神秘塑像,劉國祥先生認為敖漢是整個紅山文化的中心,甚至連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也可能在此起源……2015年10月,作者朱佳奉導師顧軍先生之命,懷揣著前人對敖漢只言片語的研究文獻便踏上了前往內蒙古的茫茫路途,爬過城子山、下過老哈河,將敖漢仔仔細細走了個遍,然后一只腳踏進了8000年前的考古遺址,另一只腳踩進了宗大爺家的谷子地;前一刻還在紅山文化的祖神面前苦苦思索,扭回頭就見考古工作者的忙碌身影……于是這本縱論敖漢古今農業(yè)歷史,橫攬當地風土人情的田野手記便由此誕生了!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內容簡介

  *神秘的玉器、怪異的紋飾、殘破的陶片,大地上的怪圈暗示了內蒙古敖漢旗農業(yè)文明的悠久歷史!
  *行進的人流、“復活”的面具、燃燒的火龍,古老的儀式中,人們虔誠的祈禱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 龜裂的大地、干涸的河道、冰封的凍土,八千年的粟作農業(yè)如何在這篇的多難的土地上持續(xù)繁衍?
  * 中國農業(yè)歷史學會、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推薦叢書。
  對很多人而言:
  文化,原是舒緩人心的,一綴上“遺產”二字,就顯得沉重;
  對很多人而言:
  文化,也是風雅講究的,一摻上“農業(yè)”二字,就變得土氣!
  我說:這里有一本介紹內蒙古農業(yè)文化遺產的書,很好看。你信嗎?
  但是,確實!
  它的每一篇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連綴而成的,既有來自8000年前的神秘史前文化,也不乏流傳至今的古老民俗儀式;既有對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經驗智慧的挖掘,也有對當今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的思考,可謂包羅萬象。作者將專業(yè)的考古報告、枯燥的檔案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成一篇篇小故事說與讀者知。
  全書以興隆溝村民耕作中無意發(fā)現“大地上的一個個怪圈”作為引子,接連用三個考古發(fā)掘故事講述了敖漢史前燦爛的農業(yè)文明,作者沒有故弄玄虛的刻意渲染神秘氛圍,實在是因為這些從當地考古工作者口中聽來的故事已經太過曲折傳奇,而敖漢這個許多人不曾聽過的地方所蘊含的史前文明又太過燦爛、太過神秘,太能引發(fā)人們的無限遐想。作者也受此影響,在聽說當地史前祭祀坑中曾發(fā)現有豬首——龍身的堆石時,也對龍的誕生引發(fā)了無限聯想。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可讀之處——作者不僅是如實的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它會讓你在一場奇妙的旅行中,透過作者的觀察和解讀悠然生出一些感慨:怎么一個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居然會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傳統(tǒng)農業(yè)居然會積累下如此豐富的農耕經驗,而那些貌似“簡單”的農業(yè)生產知識與技術背后,居然會蘊藏著如此前衛(wè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怎么那些看似滑稽的民間歌舞、傳統(tǒng)小戲和故弄玄虛的鄉(xiāng)土儀式中,對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會起著如此強大的心理暗示!  *神秘的玉器、怪異的紋飾、殘破的陶片,大地上的怪圈暗示了內蒙古敖漢旗農業(yè)文明的悠久歷史!*行進的人流、“復活”的面具、燃燒的火龍,古老的儀式中,人們虔誠的祈禱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龜裂的大地、干涸的河道、冰封的凍土,八千年的粟作農業(yè)如何在這篇的多難的土地上持續(xù)繁衍?* 中國農業(yè)歷史學會、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推薦叢書。對很多人而言:文化,原是舒緩人心的,一綴上“遺產”二字,就顯得沉重;對很多人而言:文化,也是風雅講究的,一摻上“農業(yè)”二字,就變得土氣!我說:這里有一本介紹內蒙古農業(yè)文化遺產的書,很好看。你信嗎?但是,確實!它的每一篇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連綴而成的,既有來自8000年前的神秘史前文化,也不乏流傳至今的古老民俗儀式;既有對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經驗智慧的挖掘,也有對當今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的思考,可謂包羅萬象。作者將專業(yè)的考古報告、枯燥的檔案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成一篇篇小故事說與讀者知。全書以興隆溝村民耕作中無意發(fā)現“大地上的一個個怪圈”作為引子,接連用三個考古發(fā)掘故事講述了敖漢史前燦爛的農業(yè)文明,作者沒有故弄玄虛的刻意渲染神秘氛圍,實在是因為這些從當地考古工作者口中聽來的故事已經太過曲折傳奇,而敖漢這個許多人不曾聽過的地方所蘊含的史前文明又太過燦爛、太過神秘,太能引發(fā)人們的無限遐想。作者也受此影響,在聽說當地史前祭祀坑中曾發(fā)現有豬首——龍身的堆石時,也對龍的誕生引發(fā)了無限聯想。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可讀之處——作者不僅是如實的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它會讓你在一場奇妙的旅行中,透過作者的觀察和解讀悠然生出一些感慨:怎么一個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居然會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傳統(tǒng)農業(yè)居然會積累下如此豐富的農耕經驗,而那些貌似“簡單”的農業(yè)生產知識與技術背后,居然會蘊藏著如此前衛(wè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怎么那些看似滑稽的民間歌舞、傳統(tǒng)小戲和故弄玄虛的鄉(xiāng)土儀式中,對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會起著如此強大的心理暗示!對于敖漢移民和清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敘述是作者*見功力的部分,作者仍然把這些翻破萬卷檔案史料得來的研究成果用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熱河都統(tǒng)的伊沖阿為何因一紙訴狀頭疼欲裂? 四家子縣丞武鴻寶當堂驗傷如何哭笑不得?兩份奏折、三起案件,作者用故事的講法將清代敖漢農牧、貧貴圍繞土地問題引發(fā)的激烈沖突詮釋的淋漓盡致,在滑稽幽默中,令人不禁為農民的不易落下一把辛酸淚!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目錄

主編寄語   苑 利  / 001 序  言   朱 佳  / 001 粟作之源  / 001 中華祖神  / 017 祖龍誕生  / 031 長城  / 045 移民者的年輪  / 059 滿紙辛酸淚  / 073 守護基因庫  / 087 俗語報春知  / 101 糞土肥田  / 123 歡快的小毛驢  / 139 器用之宜  / 153 窖有余藏  / 181 敖漢祈雨  / 201 酬神唱影  / 223 秋月圍墻  / 239 玉泉潭影杏花醉  / 261 食之有味  / 275 后  記  / 285
展開全部

敖漢“粟”源: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yè)系統(tǒng) 作者簡介

  顧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常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學研究。著有《中國民俗學教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著作,其中《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主持編寫有《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系列叢書、《北京文物古跡旅游》系列叢書等。朱佳,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學碩士,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業(yè)文化遺產學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四時風物箋”之《茶》《香》等。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