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

作者:張永超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07-01
開本: 25cm 頁數(shù): 223頁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27.2(3.2折) 定價  ¥8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49810
  • 條形碼:9787519449810 ; 978-7-5194-498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儒學現(xiàn)代化的學術專著。本書集中圍繞人性問題、孝悌問題、認知問題、生死問題,闡釋了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源自遭遇西方而產(chǎn)生的合法性危機,說明對西方之學習不在其結果而在于其方法和理性傳統(tǒng),論證了對傳統(tǒng)之發(fā)掘表現(xiàn)為普世價值的理性建構與對現(xiàn)代人類危機的回應,包含價值重估、體系完善、問題響應等,指出基于理性思維方式的重建是化解現(xiàn)代困境的根本出路。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 目錄

引論 儒家思想轉型路徑之審視 一、晚清以來的大變局與儒家思想困境之產(chǎn)生 二、基于困境而衍生轉型問題 三、對原有轉型路徑之審視 **章 人性問題 **節(jié) 孟子性善論之檢討 一、人性之界定:人之所以為人者 二、“道性善”:由仁心到仁政 三、“性善”之方法論檢討 第二節(jié) 性善論之另種視角:宗教維度之靈性“良善” 一、人之性“本善無惡”的宗教維度 二、靈性層面“本善無惡”之檢討 第三節(jié) 性善論困境與人性的另種審視 一、性善論困境與理性依據(jù) 二、人之所以為人的另種視角:理性動物 第二章 孝悌問題 問題再提出:(一) 為何反傳統(tǒng) 問題再提出:(二) 為何要孝敬父兄 **節(jié) 先秦孝悌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困境 一、以四書為中心之探討 二、先秦儒家“孝悌觀”之內在理論困境 第二節(jié) “孝愛”方式之分析 一、現(xiàn)象學視角之審視:“孝”的情境性、非對象性 二、孝之艱難與“待養(yǎng)” 第三節(jié) 儒耶“孝悌觀”之比較 一、問題緣起:敬愛天主還是孝敬父母 二、上帝之愛與孝悌倫理——《馬太福音》對“孝悌”的界定 三、人情之愛與孝悌倫理——郭店竹簡中對“孝悌”的界定 四、愛天主與愛父母——基于“孝悌”觀念之比較 結語:孝悌倫理、子女本位與公民培育 第三章 認知問題 **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中“認識論意識缺乏”之原因 引言:為何說“中國缺乏知識論傳統(tǒng)” 一、從一個“爭論”談起——中國/西方?jīng)]有本體論 二、境界與方法:中西本體論的不同 三、由“本體論”的不同而產(chǎn)生“是”與“實”的思維方式 四、“境界論”與“實”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中國知識論傳統(tǒng)”之缺乏 第二節(jié) 對中國傳統(tǒng)中的“認識論意識缺乏”之辯護 一、“中國知識論傳統(tǒng)是現(xiàn)實忽略”觀點難以成立 二、對陸先生論證結構、論證層次的質疑與批評 三、為何“用西方哲學概念匡范中國哲學”之法難以拒絕 第三節(jié) 由“認識論意識缺乏''到認知模式探討 引言:“認識論意識缺乏”之再檢討與認知模式轉型 一、何以知:認知的人性論依據(jù) 二、知什么:“物之理”與“君之道” 三、由“物之理”而“君之道”所建構的認知模型 第四節(jié) 、傳統(tǒng)認知模式之嘗試性建構:欲望、秩序與幸福 引論:欲望是否可以作為研究秩序與幸福的起點 一、人生而有欲:欲望導致善惡 二、禮義以養(yǎng)欲:善惡催生秩序 三、改良秩序走向幸福的可能性 結語:欲望一人心一禮樂秩序一幸福所建構的認知模式lz 第四章 生死問題 引言:為何要探討生死問題 **節(jié) 生死問題探討的五個維度 一、以探究“死亡本質”“瀕死體驗”的死亡學 二、以探究“死亡的終極性、形而上學”的死亡哲學 三、以探究“醫(yī)學生物科技引發(fā)的生死倫理問題”的生命倫理學 四、以發(fā)掘生死智慧并落實到生命教育的生死觀探究 五、以探究“死亡以及生和愛”的“生死學” 第二節(jié) 生死問題的當代面向及其重建可能 引言:“生死學”之重建何以可能 一、對傅偉勛教授所開創(chuàng)的“生死學”之批判與反省 二、基于生死問題的當代面向試論生死學之重建可能 三、結語:“生死學”之重建及其可普性意義 第三節(jié) 向死而生——比較視閾下以“不朽”為中心之重建嘗試 引言:“死亡”作為生命之鏡——審視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一、以生觀死:死的意義建筑在生的價值之上 二、向死而生:超越有限的人生 三、認同“有死''事實之不同超克:“不朽”與“復活” 四、不同超克路徑之深層原因:對“生命”的不同界定 結語:“向死而生”——世俗生活中“不朽”意義之尋求 第五章 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融入、引導與建構 **節(jié) 孑L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張力之化解:回歸生活世界 一、生命原點:儒家思想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二、內在沖突: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之張力 三、角色定位: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生活建構方式之自覺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社會特質之再審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張力 一、從馮友蘭的“終生困惑”談起 二、現(xiàn)代社會之特質及其與傳統(tǒng)張力何在 三、現(xiàn)代社會與傳統(tǒng)之張力如何化解 第三節(jié) 儒家思想轉型的深層路徑:思維方式之變革 引言:新觀念引進與思維方式變革 一、對新文化運動所提“新觀念”之反。河^念革新與“*后覺悟” 二、重蹈覆轍:明清時期西學新觀念引進的類似遭遇 三、“思維方式重建”作為吾人*后之覺悟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比較視閾下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困境及其轉型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張永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2011),臺灣輔仁大學博士后(2015),曾任職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2011-2018),現(xiàn)任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側重于儒家思想現(xiàn)代轉型、中西思想比較、知識論與倫理學等。圍繞上述方向撰寫的論文發(fā)表于《哲學研究》、《學術月刊》、《哲學分析》、《清華西方哲學研究》、《中州學刊》、《哲學與文化月刊》(臺灣)、《南國學術》(澳門)等刊物。近年偏重于李澤厚“巫史傳統(tǒng)”研究,嘗試探究先秦時期“由巫到史”的“理性化”進程及其認知模型。 出版專著:《經(jīng)驗與先驗:張東蓀多元認識論問題研究》《仁愛與圣愛:儒家與基督教愛觀之比較研究)。參與合著:《天人之際:儒道天人觀新論》《人文關懷論》《日常生活行為倫理學》《仁愛與圣愛:儒家道德哲學與基督教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 劉君莉,女,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2019),現(xiàn)任職于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殯葬文化研究》特約編輯。 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廳級課題。被評為“河南省優(yōu)秀黨員”“河南省優(yōu)秀教師”“河南省教學標兵”。曾獲得“河南省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羅國杰倫理學教育基金一等獎”等眾多獎項。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tǒng)文化。出版專著2部,發(fā)表論文16篇。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