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貓貓的幸福生活
-
>
瓶史 瓶花譜 瓶花三說
-
>
繡日常:精致花鳥刺繡小物
-
>
桌上的貓和狗
-
>
(精)環(huán)游世界80種樹
-
>
內(nèi)科急救常識圖解
-
>
收納全書(新版)
中國香事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8425914
- 條形碼:9787518425914 ; 978-7-5184-2591-4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香事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中國傳香文化的圖文書。焚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擁有文人氣息的生活方式之一,曾經(jīng)東傳日本,影響世界,然而近代卻逐漸衰落,甚至被遺忘。本書從香事、香物、香器、香用等四個方面全面梳理了中國香文化的起源、發(fā)展與現(xiàn)狀,詳細(xì)介紹了自古至今的珍貴香料及古人常用的熏香器具,并通過挖掘、整理古代香文化,借鑒日本香道,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jié)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香事儀程,對復(fù)興傳統(tǒng)香文化意義重大。全書旁征博引,資料翔實,而且圖片精美,文化氣息濃郁,讓讀者在閱讀中真正體會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超然與馨香。
中國香事 目錄
第 一 章 敘香史
始于上古:燎祭馨香重,甲骨黍稷香/18
香奉神明,祭祀用香之先聲/18
先秦之“香”非今“香”/23
花椒:有椒其馨,胡考之寧/27
初展于漢:
香路通,異香興,香料使用趨于成俗/32
漢初香草有限,國產(chǎn)為主/32
漢武帝開邊,異香大量涌入/34
漢武帝尚香,推動香文化發(fā)展/38
蘇合香:香出蘇合國/44
興盛于唐:萬國來朝貢異香,馥郁芬芳飄長安/50
香品種類豐富,制作技術(shù)考究/50
朝堂焚香成制,宗教之香興盛/61
香料貿(mào)易活躍,用香之風(fēng)下移/62
麝香:唐代州郡的珍貴貢品/65
廣行于宋:政府專事香貿(mào),百姓雅事焚香/69
皇家專供香藥庫,香藥專賣榷易院/69
四司六局掌筵席,香婆香人事香鋪/70
香貿(mào)市場繁榮,香藥應(yīng)用廣泛/75
龍涎香:名香出海隅/80
漸微于明:香至明代再無高峰/85
鄭和出使西洋,促進(jìn)中外香貿(mào)發(fā)展/85
爐瓶三事,桌案**/89
胡椒:以物代俸的“硬通貨”/91
第 二 章 述香用
以香為使/98
沉香:眾香之首/99
檀香:旃檀妙香/101
乳香:*接近神的氣息/104
降真香:久成紫香,能降諸真/107
行香:禮敬神佛/114
以香為用/118
驅(qū)邪除穢,清凈除穢/118
美容香體/121
計時宴客/124
宴請熏香/129
以香為養(yǎng)/142
第 三 章 品香韻
生聞/158
燃香/159
煎香/162
煮香/169
第 四 章 鑒香品
香材/172
香粉/172
香膏/173
香丸/173
香餅/174
線香/174
盤香/174
塔香/177
簽香/177
第 五 章 賞香器
香之重器:香爐/180
春秋戰(zhàn)國:青銅燎爐、豆形香爐/180
漢代:博山爐/181
隨身香器:香囊/187
取暖香衣:熏籠/196
燃香工具/198
第 六 章 詠香志
以文會友,馨香在野/202
《西園雅集》/202
《蘭亭雅集》/204
《玉山雅集》/205
以香抒意,體物傳情/211
先秦:吟香詩歌的華夏之源/211
唐代:誦香古詩的極盛時期/214
宋代:歌香曲詞的黃金時代/216
蘇軾:沉香山子賦/217
黃庭堅:黃太史四香/217
明清:書香小說的繁榮時期/225
以香載道,著書立說/226
跋?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244
中國香事 節(jié)選
**章敘香史 始于上古:燎祭馨香重,甲骨黍稷香 上古時期是文字出現(xiàn)以前,中華文明尚處于醞釀階段的歷史時期。上古時期距今年代久遠(yuǎn),是文明開化和思想啟蒙的重要?dú)v史階段,本書中的上古指夏以前的時期。上古先民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不能完全認(rèn)識了解一些自然現(xiàn)象,對表現(xiàn)出生命、意志、情感、靈性的自然現(xiàn)象或物體產(chǎn)生敬畏、依賴和崇拜心理,并對之敬拜和求告,希望獲其護(hù)佑,消災(zāi)降福。 香奉神明,祭祀用香之先聲 古代先民認(rèn)可自然界萬物皆有靈性,便以*隆重的禮儀、樂舞和貢品來祭祀上天。古人通過各種巫術(shù)祭禮和宗教儀式來實現(xiàn)與天及神的對話,以祈求諸神及天的保佑和恩賜。這種活動導(dǎo)致了原始的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古人通過“祀”來祈愿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并以此表達(dá)對天地山川、自然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和感恩。 考古文獻(xiàn)顯示,早在6000多年前,古人已經(jīng)開始用焚燒的柴木(主要是焚燒后帶有香氣的植物)與其他祭品祭祀天地諸神,稱為“燎祭”。燎祭的主要方式是燔柴致祭,早期焚燒之物大致分為柴薪(香草香木)、牲畜、玉石、谷物等。燎祭的精深意旨在于令香氣及煙氣升達(dá)至天,柴薪和牲畜脂肪通過焚燒產(chǎn)生大量濃煙直沖云霄,而松、柏等針葉樹和香草焚燒后產(chǎn)生的特別香味也能遠(yuǎn)傳四方,煙氣和香氣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視覺和嗅覺沖擊效果。 商代燎祭的對象主要為山川、社神,也包括四方、日、月、風(fēng)等,燎祭的目的大都為求雨、求豐年,《甲骨文合集》中有記載:“壬午卜,于河求雨,燎。”周代以后,燎祭逐漸演變?yōu)榻检牒头舛U的主要祭儀,通過燔柴燎牲以敬神告天。 “燎”字甲骨文為,篆文變作,像木材交積之形,旁加小點(diǎn)像火焰上騰之狀,下或從火,會燔柴而祭之意。《說文解字》:“寮,柴祭天也。”其施用情形一般是在郊外高敞處建一座高大燎壇為燔柴之用,《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币蚨鴥x注中又有壇璇之制!渡袝·堯典》記載:“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币鉃榉俨裆裏,以氣聞達(dá),告祭天地。《尚書·洛誥》鄭玄注:“裎,芬芳之祭也!庇粥嵭ⅰ吨芏Y》:“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wù)咭病!币鉃槿紵隳鞠悴菔怪a(chǎn)生芬芳之氣,并上達(dá)于天,以香氣享神,這是后世祭祀用香之先聲。 燎祭*主要的特征是以明火焚燒,通過燃燒將代表自然的牲畜和代表文化的玉帛相連結(jié)。燎祭帶有中介的性質(zhì),是自然與文化之間的媒介物。同時,從地理空間上看,燎祭在高處舉行,郊祭的燎壇多居高闊之處,封禪的燎臺更是在眾山之巔,臺壇和山峰位于天地之間,正像是天地的連結(jié)點(diǎn),而燎祭時升起的煙霧,隱含天地相接之意;從時間上看,人們用火象征祖嗣傳承,連結(jié)了祖先和后代,《詩·大雅·生民》便有載:“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本C上,燎祭既是自然與文化的連結(jié),也是天地之間及先祖和后代的媒介,而燎祭正是先人敬神告天所認(rèn)可的人與神之間的媒介。 燎祭是重要的祭祀儀法,在中國古代,祭祀也是一種治國之道。據(jù)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自商周至明清,燎祭一直為帝王邦君所施行。如《禮記·祭統(tǒng)》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又《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jié)也!薄稘h書·五行志》引同!杜f唐書·馬周傳》:“臣又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鬃右嘣疲骸岵活A(yù)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如此!碧·李邕《又駁韋巨源謚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酌于禮經(jīng),陳于郊祭。將以對越天地,光揚(yáng)祖宗,即告成功,以觀海內(nèi)。” 先秦貴族在舉行重大祭祀儀式之前,皆舉行祓除之禮!办稹保墩f文解字》的解釋為“除惡祭也”,指驅(qū)除身上的污穢和邪氣!秴问洗呵·本味》中就有“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燔火,釁以犧豭”的記錄。《史記·封禪書》言武帝每見“壽宮神君”“天子祓,然后入”。這一祓除禮,是祭祀前的清潔、驅(qū)鬼儀式,*常見的方式就是“沐蘭湯”。大約從夏代開始,人們就有用蘭湯洗浴身體的習(xí)俗!冻o·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闭J(rèn)為蘭湯不僅可以祛除身上的污垢,使人的身體變得潔凈,更可以祓除不祥。 除了“沐蘭湯”的功用,香草在祭祀活動中也是敬獻(xiàn)神靈的祭品之一!冻o·九歌·東皇太一》中就記載古人以香草和酒作為祭品:“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這里的“桂酒”“椒漿”并非只是美稱,而是實際的祭祀物品,蕙、蘭、椒、桂,皆芬芳之物,旨在強(qiáng)調(diào)祭品的芳潔美好。朱熹注曰:“此言以蕙裹肴而進(jìn)之,又以蘭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漿者,周禮四飲之一,此又以椒漬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饗神也!币蕴m葉作為鋪襯,將蕙草包裹的祭肉放置于上,獻(xiàn)上桂椒釀制的美酒瓊漿,讓祖先神明得以安享,以求更多福佑降臨。在“祭之以酒”的古代社會生活中,作為“天之美祿”的瓊漿玉液也是*佳的祭享物品。桂的芬芳屬于自然之香,用它所釀制的酒漿,清香芳醇,符合獻(xiàn)享物品“貴質(zhì)尚本”的要求,故而為神明祖先所喜愛!肚G楚歲時記譯注》中也記載了楚人歲旦之時“進(jìn)椒柏酒,飲桃湯。進(jìn)屠蘇酒,膠牙餳”的習(xí)俗?梢,桂酒、椒漿確為當(dāng)時的實際物品。這些祭品*大的特色就是香氣四溢,正如朱熹所說的“取其芬芳以饗神也”。用桂酒祭祀神明的習(xí)俗在漢代依舊盛行,《漢書·禮樂志》載:“尊桂酒,賓八鄉(xiāng)!睂⑾憔乒┇I(xiàn)于祖先神明,表達(dá)了人們對其*恭謹(jǐn)虔誠的禮敬,以香酒為媒進(jìn)行人神交流,期望神佑人安,幸?禈。 先秦之“香”非今“香” 香氣從周代起在祭禮中發(fā)揮重要的溝通作用,自兩漢至唐,隨著佛道興盛及西域和南海大量異域香料的流入,“香通神明”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nèi)涵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 “香”字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字似盛黍稷于器之形,以見馨香之意。禾黍邊上的小點(diǎn),表示谷;蛘呤蛄。香字從黍從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墩f文解字》:“香,芳也!濒辈吭唬骸胺,卿香也!薄洞笱拧吩唬骸捌湎闶忌氖驈母。”《春秋傅》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屬皆從香! 先秦時期祭祀用香主要體現(xiàn)為燃燒香草和供香酒!对娊(jīng)·生民》記載用焚燒染有油脂的蕭祭路神:“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笨资瑁骸笆挘爿镆。爇,燒也。言宗廟之祭,以香蒿合黍稷,以合其馨香之氣,使神歆饗之,故此亦用蕭,取其馨香也。”鄭玄箋:“取蕭草與祭牲之脂爇之于行神之位,馨香既聞。”蕭,即牛尾蒿,有香氣,嫩芽、嫩葉可生食或蒸食。古人采蒿與黍稷共同燒煮,以香氣享神,或用香草煮成的水,作為祼禮的盥洗之用。 香草和香酒是祭祀活動中敬獻(xiàn)神靈的重要祭品!冻o·九歌·東皇太一》中就記載古人以香草和酒作為祭品:“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詩中的“桂酒”“椒漿”并非僅是美稱,而是實際的祭祀物品,蕙、蘭、椒、桂,皆屬芬芳之物,旨在強(qiáng)調(diào)祭品的芳潔美好。朱熹注曰:“此言以蕙裹肴而進(jìn)之,又以蘭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漿者,周禮四飲之一,此又以椒漬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饗神也。”意思是說用蕙草將肉包裹,并用蘭葉置底用作鋪襯,將桂椒漬于酒中釀制成芬芳瓊漿,以此讓祖先神明得以安享,以求更多福佑降臨。 桂本身具有自然之芬芳,用桂所釀的酒漿清醇芳香,符合獻(xiàn)享物品“貴質(zhì)尚本”的要求。桂酒在“祭之以酒”的古代社會生活中,因為神明祖先所喜愛,成為*佳的祭祀物品。用桂酒祭祀神明的習(xí)俗在漢代依舊盛行,《漢書禮樂志》載:“尊桂酒,賓八鄉(xiāng)!币庵腹湃藢⑾憔谱皤I(xiàn)于祖先神明,以此表達(dá)人們對其*恭謹(jǐn)虔誠的禮敬。期望以香酒為媒,與神溝通,望神佑人安,幸?禈贰 用郁金香和黑黍釀制的鬯酒也是祭祀的重要供品!吨芏Y春官宗伯》云:“郁人掌祼器。凡祭祀、賓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庇舨菁礊橛艚鹣,《說文》曰:“郁,芳草也,謂用百草之華,煮以合釀黑黍,以降神香也。或說今郁金香是也!薄抖Y記·郊特牲》云:“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dá)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dá)于墻屋,故既奠,然后焫蕭合膻薌。凡祭,慎諸此!贝藭r的“香”并無香料的含義,指的是祭祀時犧牲、黍稷及酒、柴所釋放的香氣。 宋人在作《香譜》時,將“香通神明”追溯至三代祭祀之禮。宋人葉廷珪在《香錄》中有觀點(diǎn)認(rèn)為,“古者無香,燔柴炳蕭,尚氣臭而已,故香之字,雖載于經(jīng),而非今之所謂香也。至漢以來,外域入貢,香之名始見于百家傳記!庇帧额伿舷闶贰分姓f,“焚香之法,不見于三代。漢唐衣冠之儒,稍稍用之!钡搅饲宕,《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九·香譜·譜錄類一·器物之屬提要》中顯示四庫館臣對南宋《陳氏香譜》的評價,就認(rèn)為將“龍涎迷迭”的源頭追溯為“左傳馨香”是“殊為無謂”了,可見彼時博學(xué)的四庫館臣,已不覺得香事與“黍稷馨香”有什么關(guān)系了。 由此可知,先秦時期“香通神明”的“香”在范圍上與今時有異。首先在“香”的含義上,先秦時期的“香”指蘭、蕙、椒、桂、郁、鬯等散發(fā)的香氣,表現(xiàn)在祭品上就是香草、動物油脂和糧食的燃燒之香氣,而不是現(xiàn)今人們所熟悉的“焚香”;其次,“神明”的范圍也擴(kuò)大了,今時的神明在祭祀天地四方與祖先之外,呈現(xiàn)了官方祭祀之神與佛道及各種民間信仰神明的混融。 花椒: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椒酒奉神祈福澤 《周頌·載芟》篇有“椒”: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驛驛其達(dá),有厭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載獲濟(jì)濟(jì),有實其積,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春季的農(nóng)事活動和祭祀活動,從詩篇開頭到“萬億及秭”是農(nóng)事部分,寫了春季里松土除草,耕地播種,婦女為農(nóng)人們送飯,秋季收獲的糧食堆滿了倉廩;從“為酒為醴”到詩篇結(jié)尾寫祭祀宴享,以美酒、犧牲感謝神靈祖先庇佑并祈禱來年豐收,以美酒美食敬獻(xiàn)長者又宴請四方客人。 《載芟》里的花椒被用來制作祭祀中的供品。詩句“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是對花椒*早的文學(xué)描寫。對其中“椒”的字意,漢毛亨解釋:“飶,芬香也。椒猶飶也。胡,壽也。考,成也!编嵭{:“芬香之酒醴饗燕賓客,則多得其歡心,於國家有榮譽(yù)。寧,安也。以芬香之酒醴祭於祖妣,則多得其福右!庇纱丝芍敖贰痹凇遁d芟》一詩中代指用于祭祀祖先的酒,用花椒浸泡入酒中制作供奉祖先的酒醴,用帶有花椒馨香氣味的供品供奉給祖先以祈求祖先的庇佑。 《楚辭·離騷》記載:“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贝司涿鑼懠漓雸龊,“椒,香物,所以降神。言巫咸將夕從天上來下,愿懷椒糈要之,使占茲吉兇也。”古人相信神靈喜愛花椒的香味,以花椒之香吸引神靈,花椒是人與神靈達(dá)成溝通的橋梁,花椒在祭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椒酒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獻(xiàn)祭品。《詩經(jīng)·周頌》有載,將香酒供獻(xiàn)于祖先神明,可以讓祖先神靈安享,并得其福佑。獻(xiàn)上馨香的椒酒,表達(dá)了人們對祖先*恭謹(jǐn)虔誠的禮敬。期望以香酒為媒進(jìn)行人神交流,祈禱神佑人安康。 《載芟》詩中的祭祀儀式里是借花椒祈禱長壽健康。對“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孔穎達(dá)的解釋為:“以饗燕施于賓客,故云‘得其歡心,于國家有榮譽(yù)’。祭祀進(jìn)於祖妣,故云‘多得福祿,於身得壽考!鸀閴垡。言考者,明老而有成德!痹谶@場祭祀里先民請祖先享用有花椒香氣的酒醴,祈求祖先保佑降下福祿,祭祀者向祖先祈求保佑自己健康長壽。古人借花椒表達(dá)對健康的企盼,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保持健康而延長生命是他們樸素而強(qiáng)烈的愿望,時代的制約使他們只有借祈求神靈、祖先的庇佑來實現(xiàn)這種愿望,花椒就是祭祀中承載這種愿望的載體。 花椒的食物價值 現(xiàn)今,花椒已是日常佐餐之物,口感香麻,味道濃郁,即開胃又暖身。但其實花椒被用于菜肴中調(diào)味,是直到宋元以后才普遍的。 魏晉以前,花椒多是作為香料、象征物、殉葬品使用。魏晉以后,花椒的藥用功能與飲食調(diào)味功能逐漸被開發(fā)出來。東晉周處《風(fēng)土記》中有“三香椒、樘、姜”之說!洱R民要術(shù)》中記載“作魚鲊第七十四”“脯臘第七十五”“羹鑊法第七十六”“蒸缹法第七十七”等篇中均是椒姜并提,絕大多數(shù)是姜椒、橘皮、蔥、小蒜一起配伍!捌淙~及青摘取,可以為菹,干而末之,亦足充事!薄缎U書》《北戶錄》《四時纂要》均記載了花椒用于調(diào)味品的情況。由此可見,花椒已經(jīng)漸漸進(jìn)入了人們的飲食生活。 晉代以前,花椒多見于貴族的餐桌,加入了花椒的食品被認(rèn)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唐代以后,花椒在菜肴中的使用有所增加,唐代詩僧釋寒山詩云:“蒸豚揾蒜醬,炙鴨點(diǎn)椒鹽!钡搅怂卧觊g,花椒得以大量使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了不少食品使用花椒調(diào)味。元代,牛羊肉等在飲食結(jié)構(gòu)中的比例逐漸增大,需要一味能“壓膻腥”的香辛料。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中牛羊肉制品多用花椒調(diào)味。元代倪瓚所著《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所記載的各種海鮮類菜肴也用到花椒,這些記載表明此時花椒食用已廣泛應(yīng)用。 清代以前,花椒的麻味在川菜中還沒有形成獨(dú)立的基本味,它主要與其他調(diào)味品一起使用,如制作花椒鹽、五香面、蔥椒鹽等。清代末期,麻味已成為川菜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基本味,《成都通覽》中記載了“椒麻雞片”的菜名。以花椒制成的調(diào)味料有花椒油、花椒粉與椒鹽等。花椒具有馨香和獨(dú)特的麻味,賦予了川菜別具一格的特質(zhì),它與辣椒相搭配形成了川菜麻辣兼?zhèn)涞母窬,成為川菜的核心及特色調(diào)料之一。 花椒的藥用價值 公元兩千年前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載,花椒可以“堅齒發(fā),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北宋蘇頌《本草圖經(jīng)》記載了秦椒、蜀椒的栽培地。秦椒“今秦、鳳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蜀椒“陜、洛人間多作園圃種之”。 古代醫(yī)療水平落后,藥物缺乏,人民在與疾病的抗?fàn)幹蟹e累經(jīng)驗,漸漸認(rèn)識到一些植物的作用!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依據(jù)藥物的性能功效將藥物分成上、中和下三品,其中收錄了不同產(chǎn)地的兩種花椒—秦椒和蜀椒,秦椒被收入中品,《本經(jīng)》秦椒它的評述為:“味辛溫。主風(fēng)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fā),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谷。”蜀椒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被收入下品:“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谷。”這是藥物典籍對蜀椒藥性明確的記載,后代醫(yī)書中也多收錄有花椒。 花椒也常見于中醫(yī)藥方,與其他藥材搭配后花椒可用于治療腹痛、傷寒等病癥,如《肘后備急方》載“治卒心痛方”,用到“蜀椒1兩”!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中說:“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并辟!泵鞔顣r珍《本草綱目》記:“秦椒,花椒也。始產(chǎn)于秦,今處處可種,*易蕃衍!庇州d:“椒,陽剛之物,乃手足太陽、右腎命門氣分之藥。其味辛而麻,其氣溫而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fēng)寒濕痹,水腫瀉痢!薄肚Ы鹨矸健份d,花椒“治下痢,腰腹冷,兼溫中暖胃,除濕,止腹痛”?梢姡ń纺莛B(yǎng)顏抗衰,治療多種疾病。 由此可見,古人早已認(rèn)識到花椒的氣味具有殺蟲、防腐、防霉、防潮、袪濕的藥性,且利于人體保健,或許這正是古人喜愛其味道的主要原因。 初展于漢:香路通,異香興,香料使用趨于成俗 漢代開通了絲綢之路,大量外域香料如丁香、迷迭香、胡椒、安息香等進(jìn)入中國并風(fēng)行于漢時的貴族階層,多種香料的應(yīng)用和發(fā)展,醞釀出了中國香文化的雛形。 漢初香草有限,國產(chǎn)為主 西漢初期,人們使用的香料基本都是比較常見的國產(chǎn)香草,這一點(diǎn)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眾多香料及香器具便可略窺一斑。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墓葬結(jié)構(gòu)宏偉壯觀,出土珍貴文物三千余件。其中,一號墓出土了大量至今仍可清晰辨別的花椒、佩蘭、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姜等十余種植物性香料及香奩、香囊、香枕熏籠等香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書中記載,花椒“除風(fēng)邪氣,溫中,去寒痹”;茅香可治惡氣,“令人身香,治腹內(nèi)冷”;高良姜“治腹內(nèi)久冷氣痛,去風(fēng)冷痹弱”;桂皮主治“腹中冷痛,咳逆結(jié)氣,脾虛惡食,濕盛泄瀉,血脈不通”;干姜“溫中散寒,逐風(fēng)濕冷痹,腰腹疼痛”;杜衡治“胸脅下逆氣”;佩蘭有“疏風(fēng)解表,祛風(fēng)活血,散瘀止痛,去傷解郁”。這些香料除了具有芬香氣味,在不同程度上也皆有藥性。既能散發(fā)芳香,又能起到保健作用,且較易獲得,在漢初被大量使用。 墓中出土了專門放置香料的單層五子漆奩、內(nèi)填香草佩蘭的繡花香枕以及裝有各種香藥的草藥袋和香囊。草藥袋總計六個,其中兩個草藥袋盛有花椒、茅香、高良姜和姜,三個草藥袋添加藁本,余下一個草藥袋中僅盛花椒。同時,出土文物中還有兩個彩繪陶制熏香爐和兩個截錐形熏籠。其中一個熏香爐盤內(nèi)盛滿了燃燒后殘存的茅香炭狀根莖,另一個熏香爐內(nèi)則裝有高良姜、茅香、藁本和辛夷等香草。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十余種當(dāng)時常見香料分別盛放在草藥袋、香囊、枕頭、妝奩和熏爐中,基本代表了西漢初期貴族用香習(xí)俗的物質(zhì)概貌。 至漢武帝年間,國家大一統(tǒng),南北交流增強(qiáng),南方的香料傳入中原地區(qū)。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辟,使得大量西域物品傳入,異域香料隨之進(jìn)入中原地區(qū),用香風(fēng)氣開始在社會上層流行。
中國香事 作者簡介
李萌 香文化推廣者,泓森道沉香創(chuàng)始人,健康管理師,北京交通大學(xué)·敦煌香文化中心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xué)·宗教與哲學(xué)學(xué)院,香文化負(fù)責(z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家政技能培訓(xùn)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