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08-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1408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116.6(6.2折) 定價  ¥18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版權信息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本書特色

本書為四卷本伯林書信集的首卷,時間跨度近二十年,涉及伯林求學、學術生涯早期及政治外交活動,全面展現(xiàn)伯林的早年生活,以及其杰出心靈的成長歷程,并為了解二戰(zhàn)時期西方政治外交提供了極富價值的史料。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內容簡介

伯林一生交游甚廣,且是一位無可比擬的多產書信作家,他存世的書信達數(shù)千封,時間跨度近七十年。這些書信既展示了他獨具魅力的人格風貌,亦呈現(xiàn)出他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以及對文學、音樂和藝術的情有獨鐘。作為伯林四卷本書信集的首卷,《伯林書信集》(卷一)的時間跨度自1928年至1946年近二十年,這是伯林個性和事業(yè)成長和綻放的關鍵時期,涉及求學、學術生涯早期及政治外交活動等!帮w揚年華”一詞不僅適合伯林的戰(zhàn)時經歷,更適合他整個早年生活,其多方面的趣味性在此得到了生動展示。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目錄

征信啟事
序言
對以賽亞??伯林的個人印象
家譜
書信

倫敦
牛津
紐約
華盛頓
莫斯科
列寧格勒
華盛頓(再訪)


附錄
論自由
為費伯出版社寫的報告
華盛頓快訊
戰(zhàn)時華盛頓的猶太復國主義政治

補注
年 表:1909—1946
重要人物生平
索 引
譯后記

展開全部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節(jié)選

對以賽亞·伯林的個人印象 以賽亞·伯林是其時代*偉大的人物之一,也是20世紀*杰出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之一。這位俄裔英籍猶太人,既是一位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思想史家,也是一位散文家、評論家和教授。他充滿智慧,對人類的各種動機、希望與恐懼有著與生俱來的非凡洞察力;他精力充沛,善于享受生活,喜歡結交各類朋友,研究他們的思想和氣質。對文學、音樂和藝術也情有獨鐘。 他捍衛(wèi)并發(fā)展了在他看來是自由思想的精髓,并使之取得了經典地位。這一思想在現(xiàn)代思想界享有的地位和聲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他還率先提出和發(fā)展了關于人類終極理想的多元主義觀點,這個觀點支持了他的自由主義立場,也值得我們將它牢牢植根于自己的世界觀中。與人類已產生的大多數(shù)思想和信條相反,他認為,并非所有的價值觀都可以在人的一生中,或是在某個社會或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同時實現(xiàn),許多理想甚至根本無法在同一層面上進行比較,因而也就不存在唯一客觀的目標等次和唯一正確的生活準則。 基于以上這一點,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應該有選擇自己的指導思想和人生觀的自由(在純粹由人性需求所設定的重要而廣闊的范圍之內)。同時,或許更加極端的看法是,一個完美和諧、沒有摩擦的社會原則上應該是以各種不同觀點并存為理想的,雖然現(xiàn)實中不可能有這樣的社會。類似觀念對今天的一些人來說可能不足為奇,但是正如伯林所言,它們并未像人們所想象的那么早就提出來,也沒有那么廣為人知和牢不可破。這些觀念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其中伯林功不可沒。 像其他偉人一樣,伯林有一種促成事物趨向完美的才能。有幸認識他的人都可以證明,與他相伴,傾聽他滔滔不絕的精彩談話是一種特別鼓舞人心、催人向上的愉快經歷。他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談話者,一方面是因為他那語速飛快、音節(jié)含糊的講話方式,這是可以模仿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廣博知識,這個誰也模仿不了。他閱讀過大量的各國作品,認識(并深深影響了)英國本土和本土之外的許多名人雅士,他的談話和作品中經常夾雜著眾多人名,多到令人困惑(但不是借此抬高身價,而是為了方便起見,用人名來代表他們的觀點)。 除了二戰(zhàn)期間為政府服務的一段經歷,他的整個職業(yè)生涯都是以一位牛津學者的身份度過的,但他從來不把自己束縛在這個領域。他常常同時活躍在許多其他領域,游刃有余,卻不事張揚。他的日程總是被各種不同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但他日復一日,毫不倦怠。他曾經在許多國家向學識淵博的名人發(fā)表演講,與學生社團(不僅是牛津大學)、教育學院和大學預科班的學生進行交談。向他求教的人越來越多,他總是毫不吝嗇自己的時間,樂于回答。在這些人中,有正陷于困境的他從前的學生,有研究他作品的學者,有就自己從事的工作向他征求意見或尋求幫助的陌生人。他經常在廣播里做演講,特別是英國廣播公司的第三套節(jié)目,他頻繁接受采訪,尤其是外國記者的采訪。對于其他人覺得難以承受的壓力,他總能積極面對,在需要的場合他會一本正經,但也會時不時調侃一下。 他不是圣人,也從未想過成為某一類圣人。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充滿了在別人身上他會稱之為“道德魅力”的東西。這種魅力在他的談話方式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有時這會使不了解他談話方式的人感到局促不安。他在談話時不會緊扣一個話題,他會時不時地往椅背上放松地靠靠,抬起頭,然后隨興而至地談下去。他總是饒有興致地岔開話題,漫無邊際地扯開去,然后猛地又回到原來的話題,或者干脆換個話題,顯然完全忘了對方在這期間所說的話,即便是頗為深入的交談也是如此。 以上這個特點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會顯得缺少禮貌,但他顯然完全出于無意,同時也反映出他全神貫注于思考頭腦中的問題。他總是以玩笑的方式進行思考,經常不循常軌。與他交談,你需要飛速思考,但你要是想搞清問題,進而得出清晰的結論,只會感到沮喪。他并不總是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有時這是因為對方尚未開口,他已經清楚知道對方要說什么。 他不喜歡(也不善于)玩弄文字游戲,不過總的來說他的智慧無人可比。他理解問題異常迅速,而且能夠同樣迅速地給出富有啟發(fā)性的答案。他直言直語,令人耳目一新;作為那個時代的人,他的思想格外開放。牛津體制中某些過于謹慎的做法與他比起來顯得那么小家子氣和缺乏活力。他喜歡說東道西,滿肚子逸聞趣事,但都不帶惡意。實際上他不善于諷刺挖苦,也不想在這方面有所表現(xiàn)。即使他發(fā)表不喜歡某人的議論,對他來說也更像是棋局中的一步,而不是什么詆毀性的斷言。他喜歡評價別人,并將他們分門別類。眾所周知,他將人分為兩類:刺猬和狐貍—刺猬指那些自以為無所不包、自成一統(tǒng)的人,狐貍則指那些樂于兼收并蓄的人。事實上,他這種輕松隨意地將人分類的愛好,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他善于挖掘和展示一個人或者一個深奧作家的本質的能力。 作為一位演說家,他對所講內容了如指掌,他的演說引人入勝(令人慶幸的是他的部分演說留有錄音,可以在倫敦的國家聲音檔案館聽到)。[1]他始終牢記自己是猶太人,但從不對此感到不自在。他終生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對以色列的建國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倫敦皇家歌劇院的監(jiān)事,是一位忠實的歌劇迷,也是國家美術館董事會的成員。他榮譽等身:曾被授予爵士稱號、英國功績勛章和許多名譽博士頭銜,任過梅隆講席教授和不列顛學會主席,獲得過耶路撒冷獎、伊拉斯謨獎、阿涅利獎和利平科特獎,但他總是謙虛地認為這些榮譽大于自己的實際成就,覺得人們高估了他。他超越生活,特立獨行,是一位無法替代的杰出人物。 以賽亞·門德列維奇·伯林1909年出生于里加,父母是講俄語的猶太人。里加當時歸俄國統(tǒng)治,后來才成為拉脫維亞的首都。他父親門德爾開了一家木材公司(主要是為俄羅斯鐵路提供枕木),母親瑪麗性格活潑,富有教養(yǎng),對藝術特別癡迷,她把這種癡迷全部傳給了自己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伯林對音樂的偏愛,尤其是歌劇,當然不僅是歌劇,是從孩提到長大成人貫穿他一生的一條主線,對他起著深刻而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明顯。 1915年,德軍包圍了里加,伯林一家于是搬到俄國境內其他地區(qū),先是住在安德烈亞波爾,從1917年起住在彼得格勒。那一年,以賽亞先后目睹了社會民主黨革命和布爾什維克革命。有一次,他看到一個驚恐萬分、臉色蒼白的人在街上被一群暴徒又拉又打,這次經歷使他后來痛恨任何形式的暴力。 1920年,伯林一家與共產黨人簽訂了協(xié)議,重新回到里加。但是父親決定將全家遷往英國,他在那里有朋友和生意伙伴。1921年初,他們到了英國,先是住在瑟比頓,后來搬到倫敦,住在肯辛頓區(qū),幾年后搬到漢普斯特區(qū)。他先在一所預備學校上學,后來進入圣保羅中學。在保持自己俄裔猶太身份的同時,他將自己完全融入英國社會,這使他能夠成為那個時代英國文化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1928年,他進入牛津大學的圣體學院學習,1931年和1932年,先后在古典人文學科課程和PPE綜合課程上獲一等學位。之后他去《曼徹斯特衛(wèi)報》面試,但沒有成功,于是他又準備攻讀法律。但是時任牛津大學新學院教授的理查德·克羅斯曼給了他**份差事,讓他教哲學。幾乎同時,他被遴選為全靈學院的研究員,他一直在此工作,直到1938年成為新學院的研究員。正是在全靈學院的*初幾年,他為霍姆大學圖書館出版社寫了著名的馬克思傳記(《卡爾·馬克思:生平與環(huán)境》,1939)。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系列叢書的編輯在挑選作者時,首先考慮的對象并不是伯林。 二戰(zhàn)初期,伯林繼續(xù)教書。1941年他被英國情報部派往紐約,1942年又被轉派到位于華盛頓的英國使館,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46年(中間在莫斯科待了幾個月)。他領導一個團隊,負責起草有關美國政治輿論變化的報告。從華盛頓寄往白廳的報告雖然沒有署他的名,但大部分都由他起草,這些報告一直以文筆優(yōu)美著稱,并引起了丘吉爾首相的注意。報告的部分選集于1981年出版(《華盛頓快訊,1941—1945》,H.G.尼古拉斯編)。 伯林曾經深情地追憶那段經歷,其中有關他在蘇聯(lián)之行中與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和安娜·阿赫瑪托娃等作家會面的描寫尤其感人。他和阿赫瑪托娃的會面對他影響特別深遠,而阿赫瑪托娃在其詩作的許多段落中提到他也證明了伯林對她的深刻影響。她寫道:“他不會成為我深愛的丈夫/但我們共同完成的作品,我與他/將驚擾20世紀!彼龍孕潘勾罅謱λ麄1945年會面的反應與1946年開始的冷戰(zhàn)有直接關系。 到二戰(zhàn)末,伯林決定放棄哲學,改為研究思想史—“一個你在生命結束時有可能比在生命開始時了解更多東西的領域”。抱著這個想法,1950年他回到了全靈學院,并于1957年接替G.D.H.科爾成為牛津大學社會學及政治理論齊切利講席教授。他的就職演說《自由的兩種概念》是他*著名的作品之一,當然也*有影響力。在演講中他以奔放的熱情和巧妙的言辭,明確表態(tài)支持“消極”自由,即免受他人干涉以及按照自己意愿進行選擇的自由,并向我們展示了“積極”自由,即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們通常向往的自由),如何輕易地轉變?yōu)楦鶕?jù)那些自認為是人類生活目標的仲裁者所制定并強制實施的標準而進行“自我實現(xiàn)”的“自由”。他對自由的討論成了此后其他人思考自由時必不可少的參照,并且已經滲透到對這個話題的所有討論當中。但是,或許他過于低調,或許他的思想有意不成體系,或許他拒絕提供任何類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應靈藥,嚴格來說,他沒有思想繼承人,也沒有創(chuàng)立什么思想學派(他自己對此深感欣慰)。 在當選齊切利講席教授的前一年,他放棄了顯然已經習慣的獨身生活,娶艾琳·哈爾本為妻(婚前姓德·甘茨堡)。在將近五十歲時,他找到了人生伴侶,妻子從此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的三個繼子(他自己沒有生育)也使他體會到了家人之間的關愛之情。他經常建議別人結婚。 1966年,伯林成了牛津大學新成立的研究生院沃爾夫森學院的首任院長,并于次年辭掉了教授職位。這之后,他一直在沃爾夫森學院工作,直到1975年“退休”。要不是他善于籌集資金,積極倡導建立新的體制,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忠誠作風,沃爾夫森學院不會有如今這個規(guī)模,也不會有現(xiàn)在這個院名(*初叫作伊夫雷學院)。沃爾夫森與福特基金會能夠慷慨捐資興建教學樓,捐贈物品,都與他個人的親自參與有直接關系。 除了沃爾夫森學院,伯林留給后人的主要遺產是他的著作:他寫了大量風格各異、個性突出、富有洞察力的作品。據(jù)他自己客觀評價,他*主要的工作是對四個領域進行研究探索,即自由主義、多元主義、19世紀的俄羅斯思想以及浪漫主義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他在這些領域里闡明了許多問題,即使在今天,他闡述這些問題的方式仍像當年他的觀點首次公開發(fā)表時那樣令人振奮。 在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里,伯林作為作家的聲望遠不及他的實際成就,大多數(shù)作品只是應景之作(他說,“我就像一輛出租車,等著人們招手搭載”),而且匿名發(fā)表。以書的形式出現(xiàn)的很少,主要有《卡爾·馬克思》、《刺猬與狐貍》(這是一本關于托爾斯泰歷史觀的長文)以及《自由四論》,這本文集里收錄了他的就職演講。但他在1976年出版了《維柯與赫爾德》,之后不久又出版了四卷選集(1978—1980);谶@些力作,當伯林在1971年被授予英國功績勛章時,他的朋友莫里斯·鮑拉說:“他就像耶穌和蘇格拉底一樣,問世的作品不多,但是思考得很多,講得也很多,他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彼钠渌髌钒l(fā)表于20世紀90年代,包括兩部當初寫完后沒有馬上發(fā)表的作品,還有一部在他去世那一年的年初出版的回顧性文集,書名叫《人類的恰當研究》。 令人高興的是,與莫里斯·鮑拉不同,伯林的許多講話方式記錄在他已發(fā)表的論著當中。他講話很有個性,經常通過分析別人的思想來闡述自己思考的重要問題,而且條理清楚,新論迭出。其著作*吸引人的一個特點是,他從來不超然世外,始終牢記思考探索的*終目的是增進理解、深化對道德的認識。他的朋友諾埃爾·安南說,“在一個詞不夠的時候,他總是要用兩個詞”,如果不去掉他的表達特色,就根本無法總結出他所要傳達的信息—他不喜歡“信息”這個詞。但中心內容還是顯而易見的。 伯林曾經說他作品的主旨是“不相信任何宣稱掌握全部有關人類行為已知事實和理論的言論”。他的基本觀念是,對于“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至關重要的道德問題,不存在什么統(tǒng)一的、普遍的、*終的、完全的、顯而易見的答案。他在別人的作品中看到這個觀點,十分認同,于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采用并發(fā)揚光大。西方思想界*古老、*重要的命題之一,是18世紀在法國啟蒙運動的旗幟下以一種毫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提出來的,而他的觀念否定了這個命題。 與啟蒙家們認為存在一個*終囊括所有目標和理想的不受干擾的有序綜合體不同,伯林堅持認為存在無限多的相互競爭、互不相容的終極價值和理想,每個人經常不得不在其中做出選擇。我們無法為這些選擇做出*終的理性辯護,因此不管我們多么相信自己的選擇,都不能將其強加于人。“人們可以透過多扇窗戶觀察生活,并不存在哪一扇看得更清楚,哪一扇看得更模糊,xlii 哪一扇看到的更真實,哪一扇看到的更失真的問題!泵總人,每個文化,每個國家,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目標和標準,不管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不能將這些目標和標準合并為一個能夠實現(xiàn)全部目標而不引起任何損失、妥協(xié)和沖突的包羅萬象的統(tǒng)一體系,每個人的意識里也存在著同樣的矛盾沖突。更多平等意味著不夠優(yōu)秀,或不夠自由;正義會阻礙仁慈;坦白會排斥善良;自知會危及創(chuàng)造和幸福;高效會阻礙自然。這些都不是暫時的局部問題;它們是道德領域里普遍的、無法回避的,有時甚至導致悲劇的特征;悲劇實際上遠不是由可避免的錯誤引起的,它是人生狀態(tài)的一個特有現(xiàn)象。不存在完美的統(tǒng)一體系,存在的只是一個永恒的、有時令人痛苦的、對各種互相沖突的觀點進行無序選擇和審慎權衡的漸進過程。 人們有時將他的多元主義誤認為相對主義,對此他予以否認,實際上兩者差別很明顯。與多元主義密切相關的是這樣一種信念,即自由不應該受到干涉,特別是不應受到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自以為可以替我們做出更明智選擇的人的干涉。伯林的多元主義佐證了他一直以來奉行的態(tài)度,堅決反對由任何獨裁者和極權者進行的壓迫和操縱,包括法西斯分子、官僚主義者、傳教士、恐怖主義者、革命者、暴君、平均主義者,以及“有組織的幸福”的組織者和提供者。伯林眼中的英雄之一是俄羅斯思想家亞歷山大·赫爾岑,他自己身上也體現(xiàn)出很多赫爾岑的特點,跟赫爾岑一樣,他害怕為實現(xiàn)在遙遠未來的某一未知時刻才能實現(xiàn)的烏托邦理想而做出犧牲: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人不應該為了*終的共同幸福這個幻想而受苦乃至送命。 伯林知道觀念只有能影響人們的生活才有意義,因此他總是從具體的個體而不是從抽象的角度來闡述自己以上這些觀點。他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能力,能夠在思想上認同那些彼此之間觀點迥異、同時也與自己觀點懸殊的人,這使他受益匪淺,使他能夠對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和當代人物進行豐富翔實的描述,這些人包括別林斯基、哈曼、赫爾德、赫爾岑、馬基亞維利、邁斯特、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維柯、丘吉爾、納米爾、羅斯福、魏茨曼等。他對那些與自己關系非常密切的人的描寫經常帶有自傳的味道。寫別人時他總是稱贊有加,對自己卻十分低調,似乎覺得自己不具備這些優(yōu)點,其實他對別人的稱贊有時完全適合他自己。只要他對自己的一生和言行予以足夠的關注,他完全可以成為替自己生平立傳的*合適人選;不過,這樣的話,他也許就不成其為我們認識的以賽亞·伯林了。 人們常常用*高級的形容詞來描述以賽亞·伯林,特別是在他晚年歲月里,稱他是“世界上*偉大的談話者”、“本世紀*富于靈感的讀者”、“當今時代*高貴的心靈之一”,人們甚至說他是“天才”。也許現(xiàn)在相信這些盛譽為時過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從多個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潛力的無限可能,展示了人類正確使用聰明才智,以一種既不故作正經,又不含糊其詞的方式闡明人類所面臨的基本道德問題的巨大力量。 亨利·哈代

伯林文集飛揚年華:1928-1946/伯林書信集(卷一) 作者簡介

以賽亞??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國哲學家、觀念史學家、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于俄國猶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國革命,1921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1939年借撰寫《卡爾??馬克思》的契機轉向觀念史研究。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fā)表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1965年參與創(chuàng)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并出任首任院長。作為杰出的觀念史學家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獎和伊拉斯謨獎。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