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22-03-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78
讀者評分:5分2條評論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14.6(6.1折) 定價  ¥24.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5792
  • 條形碼:9787101155792 ; 978-7-101-1557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本書特色

1.融合儒釋道,闡述“命由我作”的積極人生觀。 2.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袁了凡畢生感悟傾囊相告。 3.深刻影響了曾國藩、稻盛和夫等人的命運。 4.注釋精當,譯文雅暢,評注助解讀更為深入。 5.附錄功過格,為諸多《了凡四訓》中之可閱讀、可實操全本。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讀《了凡四訓》后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辈⑵淞袨樽又侗刈x的人生修養(yǎng)之書。 近代高僧印光、弘一師徒,大力倡導誦讀此書。印光大師創(chuàng)立的弘化社,印送本書達百萬冊。弘一法師多次手書其中警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贈人。 現(xiàn)代著名學者胡適,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日本漢學家安岡正篤,建議天皇及首相將此書視為“治國寶典”精心研讀。經(jīng)營之圣稻盛和夫,自稱遇到此書當下頓悟,他說:“我不知道我一開始注定的命運是怎么樣的,但是通過我不斷地去美化、凈化我的心靈,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內容簡介

《了凡四訓》本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訓子書,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親身經(jīng)歷闡述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使得該書一問世就成為*受歡迎的家訓之一,風行四百多年。時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鮮活。本次以1922年佛學推行社發(fā)行,上海中華書局承印的《袁了凡先生四訓》中的原文為底本進行?、注釋、翻譯、評注,并附錄《袁了凡居士傳》《云谷大師傳》《功過格》。全書不出校記,注釋力求詳盡,翻譯盡量直譯,評注立足原文并結合歷史事例進行解讀和闡發(fā),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凡四訓》。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目錄

前言………………………………………………………1

**篇 立命之學………………………………………1

第二篇 改過之法………………………………………64

第三篇 積善之方………………………………………91

第四篇 謙德之效………………………………………175

附錄一 袁了凡居士傳…………………………………192

附錄二 云谷大師傳……………………………………202

附錄三 功過格…………………………………………231


展開全部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節(jié)選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chǎn)者①,定是千金人物②;享百金之產(chǎn)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③,幾曾加纖毫意思④?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⑤,定有百世子孫保之⑥;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⑦,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⑧,將向來不發(fā)科第⑨,及不生子之相⑩,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注釋】 ①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先秦時期,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黃金叫一金,漢代以一斤黃金為一金,再到后來,銀一兩也稱一金。 ②千金人物:指德才能夠與千金家產(chǎn)相匹配的人。也即應該得到千金家產(chǎn)的人。 ③因材而篤:根據(jù)他們的德才而監(jiān)視著他們。篤,通”督“。督查,監(jiān)督。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篤,叚借為督! ④幾曾:何曾。幾,何。纖毫意思:絲毫傾向。 ⑤百世之德者:指美德能夠使百世子孫得到蔭庇的人。世,一代人叫一世,三十年也叫一世。 ⑥保之:保護、祭祀他。 ⑦其斬焉無后者:那些斷絕后代沒有子孫的人。斬,斷絕。 ⑧知非:知道自己的過錯。 ⑨向來:過去。不發(fā)科第:在科舉上無法成功。發(fā),興起,發(fā)達。 ⑩相:形象,模樣。這里具體指品德、言行。 ?盡情改刷:盡心盡力地全部洗刷干凈。 ?務要:務必要,一定要。 ?包荒:包容!吨芤·;泰卦》:“包荒,用馮河。”原指包容污穢,后來泛指包容。 ?從前種種:指從前的各種思想、行為。 ?此義理再生之身也:這就是重生的道德、義理生命。意思是說,袁了凡的肉體還是從前的那具肉體,但道德品質卻是全新的。 【譯文】 云谷禪師說:“豈止科舉考試是這樣呢!人世間那些能夠享有千金家產(chǎn)的人,一定是德才能夠與千金家產(chǎn)相匹配的人;能夠享有百金家產(chǎn)的人,一定是德才能夠與百金家產(chǎn)相匹配的人;那些餓死的人,一定是應該餓死的人;上天不過只是依據(jù)他們的德才而監(jiān)視著他們而已,何曾摻進絲毫自己的傾向?再比如生兒子的事,積累的功德能夠庇護百世子孫的人,一定會有百世子孫去保護、祭祀他;積累的功德能夠庇護十世子孫的人,一定會有十世子孫去保護、祭祀他;積累的功德能夠庇護三世、二世子孫的人,一定會有三世、二世子孫去保護、祭祀他;那些斷絕后代沒有子孫的人,他的功德一定是*少的啊。你今天既然知道了自己的錯誤,那就應該把過去那些引起科舉考試無法成功,以及不能生育兒子的品德言行,盡心盡力地全部洗刷干凈。你以后一定要積累功德,一定要學會包容,一定要溫和仁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的種種言行,就譬如它們已于昨天消失;從今以后的種種言行,就譬如它們今天剛剛重生,這樣你就等于重新獲取了新的道德、義理之生命。 ………… 【評注】 可以說,因果報應問題貫穿了《了凡四訓》全書,所以我們這里就較為全面但很簡要地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因果報應思想。我們講三個問題: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宗教報應觀、佛教的報應觀,以及人事報應。 一、佛教傳入前的中國傳統(tǒng)宗教報應觀。 善惡有報,是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而”報“的權利,就掌控在神靈的手中:“《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上天對誰也不親近,只幫助那些品德美好的人;那么反過來,上天還會對惡人進行懲罰。《周易·;坤卦·;文言》說: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與后來傳入中國的佛教報應觀相比,中國的傳統(tǒng)報應觀有自己的特點。中國人認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如果這個人的善惡沒有得到報應,那么這個報應就會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中國本土的這種報應觀會產(chǎn)生兩個“弊端”:一是對極端自私的人缺乏約束力。這些極端自私的人會心存僥幸,既然自己作惡可能不會得到懲罰,而是由子孫承擔,那么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二是中國的史學很發(fā)達,從先秦開始,對于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及其后人的行事,史書都有記載。當人們翻閱史書時,發(fā)現(xiàn)某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于是就去查閱其子孫的經(jīng)歷,結果發(fā)現(xiàn)其子孫依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報應,于是這種報應觀就容易受到懷疑。史學家司馬遷就是如此。《史記·;伯夷列傳》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幫助)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貧窮),糟糠不厭(吃不飽糟糠),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埍┓趴v),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不遵正道),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ㄑ(guī)蹈矩),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司馬遷感到非常疑惑:像伯夷、叔齊、顏回這樣的好人,要么餓死,要么夭折;像盜跖這樣的壞人,日殺不辜,暴戾恣睢,竟以壽終。這些壞人不僅自己“終身逸樂”,而且“富厚累世不絕”,連他們的后代也世世代代享受榮華富貴。于是司馬遷就開始懷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種中國本土的報應觀了。正是因為中國本土的報應觀容易受到懷疑,其結果也就削弱了這一報應思想的約束力。 二、佛教報應觀。 佛教報應觀就非常周密精細,克服了這些弊端。佛教報應觀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且這種報應必須由本人承擔,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誰欠債,誰還錢”,包括子孫在內的任何人都無法替他還債。 二是佛教把報應思想與輪回思想聯(lián)系起來。佛教認為,一個人得到報應的時間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現(xiàn)報,二是生報,三是后報。所謂“現(xiàn)報”,就是說一個人或行善或作惡,在這個人活著的時候,就能得到報應。所謂“生報”,是指一個人這輩子作的“業(yè)”,到他的來生、也即下一輩子時得到報應。所謂“后報”,是指一個人這輩子作的“業(yè)”,要等到他的第二生、第三生,甚至百生、千生以后才得到報應。 這樣一來,佛教報應思想就克服了中國本土報應觀的兩個“弊端”:**,對于那些極端自私的人,具有極強的約束力,他們沒有任何辦法推卸自己的責任。第二,這種報應思想,我們世俗人無法去驗證。別說是下十生、百生,即便是下一生,會變成什么,生活狀況如何,我們根本無法去驗證。人們有一種普遍心理,對于這類沒法驗證的事情,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更何況這是大圣人釋迦牟尼佛說的。如地獄問題就是如此。因為佛教的影響,后來的道教也講地獄,認為一個人做了壞事,死后會下地獄。有一次,有人就問一位高道好友:“你們天天在講地獄,你實話告訴我,地獄究竟有沒有?”道士回答說:“究竟有沒有地獄,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無論有沒有,您就當它有,萬一有了怎么辦?”也就是說,雖然地獄有無的問題,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無法弄清楚,但還是多做好事,少做壞事,萬一有了地獄,我們也不用擔心,死得也比較踏實。蘇東坡就是帶著這種心情離開人世的,他弟弟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記載,蘇東坡臨死時對兒子們說: 吾生無惡,死必不墜。 蘇東坡認為自己生前沒有做過任何壞事,死后絕對不會墜入地獄,所以他是帶著坦然、安詳?shù)男木掣鎰e人世的。 我們順便講一下佛教報應觀的另一個作用:它能夠把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解釋得合情合理-今世的貴賤貧富的不同,是各自的“業(yè)”造成的。在今世不平等的現(xiàn)象中,又蘊含著平等的因素-各自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三、人事報應。 宗教報應思想神秘幽邃,絕非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探究。但我們還是相信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只不過這種報應是體現(xiàn)在人事方面而已。我們就以商鞅等人為例談談人事報應。 商鞅本名衛(wèi)鞅(衛(wèi)鞅在秦國立功后,被封在商於這個地方,故又稱商鞅),是衛(wèi)國的貴族。由于衛(wèi)國弱小,商鞅在衛(wèi)國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于是他就到了魏國。商鞅在魏國結交了一位貴族朋友公子卬,但沒有得到魏王的重用,于是他*終又到了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他在秦國做了許多事情,我們根據(jù)《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只介紹其中三件受到報應的事情。 **件事情,懲罰太子:“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鄙眺眲倓傋兎〞r,遇到很大阻力,更棘手的是秦國太子也違反了商鞅的法令。為了順利推行自己的新法,商鞅雖然無法直接治太子的罪,但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劓刑),公孫賈的臉上被刻了字(黥刑)。 第二件事情,商鞅掌權之后,規(guī)定秦人外出住店,必須持相關證件:“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比鐭o證件而住店,連同店主人一起懲罰。 第三件事情,欺騙好友公子卬:“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今山西運城),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薄氨粎捲p”這條原則是正確的,作為敵人,欺騙對方,完全可以接受。但商鞅是盜用“友誼”,以朋友的身份去欺騙公子卬,此舉的確讓人不太容易接受。商鞅在定盟的宴會上扣下公子卬,襲擊毫無防備的魏軍,使魏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不得不割地遷都。 后來這三件事情一一都得到了報應。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吏捕商君。”被商鞅傷害過的太子(即秦惠王)、公子虔開始聯(lián)合起來,反過來傷害商鞅了。商鞅得知消息后,就乘車外逃。當他人困馬乏、欲住客店時,遇到了自己給自己出的第二個難題: 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鄙叹叭粐@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此時已經(jīng)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已經(jīng)陷入自己所編織的法網(wǎng)之中。然而更為可悲的是: 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彼靸惹。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fā)邑兵北出擊鄭。秦發(fā)兵攻商君,殺之于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商鞅已經(jīng)逃到魏國邊境,只要魏國人打開關門,商鞅就能安然無恙。然而魏人對這個出賣朋友的人恨之入骨,不僅不讓他過關,而且還不許他逃往他國,直接把他趕回秦國。商鞅走投無路,不得不接受車裂的酷刑。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件更為典型的因果報應的實例,這件事情發(fā)生在唐朝!缎绿茣·;酷吏列傳》記載: 興(指酷吏周興),少習法律,自尚書史積遷秋官侍郎,屢決制獄,文深峭,妄殺數(shù)千人!焓谥校烁孀荧、興與丘神??謀反,詔來俊臣鞫狀。初,興未知被告,方對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興曰:“易耳,內之大甕,熾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泵‘Y且熾火,徐謂興曰:“有詔按君,請嘗之!迸d駭汗,叩頭服罪。詔誅神??而宥興嶺表,在道為仇人所殺。 周興是唐朝著名的酷吏,制造了大量冤案,*后有人告發(fā)周興謀反,武則天就派另一個酷吏來俊臣審理,于是就上演了一幕“請君入甕”的活劇。具諷刺意味的是,周興“斷死,放流嶺南。所破人家流者甚多,為仇家所殺”(《朝野僉載》卷六)。意思是說,周興掌權之時,制造的冤案很多,其中有不少人被他流放到嶺南(今廣東一帶)。當周興也被流放到嶺南時,嶺南的那些仇人便合謀報仇,所以當周興還在流放嶺南的途中,就被仇家派來的刺客殺死了。同樣制造大量冤案的來俊臣的下場比周興更為悲慘:“有詔斬于西市,年四十七,人皆相慶,曰:'今得背著床瞑矣!'爭抉目、擿肝、醢其肉,須臾盡,以馬踐其骨,無孑余,家屬籍沒。”(《新唐書·;酷吏列傳》)來俊臣被殺后,人們爭相挖其眼、摘其肝、碎其肉,馬踏其骨,連個尸首也沒有留下來。 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己,都要做一個仁愛、寬容的好人。任何人都可以像司馬遷那樣,舉出許多善未善報、惡未惡報的例子,但相對于整個人口數(shù)量看,那還屬于個例,不足以推翻善惡有報這一因果定律。

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了凡四訓(精裝) 作者簡介

1.原著者: 袁了凡(1563—1606),名黃,初號學海,后改號了凡。明代著名思想家。其命運受孔先生、云谷禪師兩位影響極大。著述二十多種,廣涉天文、水利、理數(shù)、歷法、教育、軍事等,傳布最廣者即《了凡四訓》。 2.譯注者: 張景,哲學博士,副教授。已出版《孫子兵法(譯注與解析)》《論語譯注與解析》《韓非子譯注》《抱樸子外篇》(三全本)等多部專著。 張松輝,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文學史教學科研工作。已出版《老子研究》《莊子研究》《莊子疑義考辨》《莊子考辨》《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漢魏六朝道教與文學》《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元明清道教與文學》《儒釋道與文人》等十多部學術專著。

商品評論(2條)
  • 主題:推薦迷茫的人都看看

    文章翻譯的簡潔易懂,語言樸實無華。了凡四訓是本奇書,讓人很容易讀懂里面的深意,能使人思考,拒絕擺爛,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推薦短期迷茫、沒有目標感的人品讀、鑒賞

    2024/8/28 18:04:34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

    中華書局的書很??,精裝封面,有塑封,還是裝訂本,紙質很不錯。

    2023/10/3 19:55:30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