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24147599
- 條形碼:9787224147599 ; 978-7-224-14759-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本書特色
本書是文史學者卜鍵繼《國之大臣》后,歷時八年,查閱史料、多次實地考察創(chuàng)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 作者通過對中央與地方、皇帝與官員、官員與官員、官民之間關系的描寫,全面呈現(xiàn)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圖景。全書背景宏闊,但細節(jié)卻生動有趣,一個個人物形象借助于細節(jié)躍然紙上,讀起來饒有趣味,發(fā)人深思。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清代中葉名臣王杰為引,展開一幅時代的畫卷。本書史料充分,作者筆墨酣暢,讓讀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選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賦稅制度、社會治理方式、官員生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前言
引子:一封書 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史頁 上,在王朝平和持續(xù)與劇 烈更替的長過程中,? 看到一些輔弼大臣的身影 :有的忠正清廉,有的貪 縱驕妄,或勇于擔當,或 遇事模棱……世人習慣于 用清官、貪官、昏官,正 臣、能臣、庸臣作為概括 ,雖不免籠統(tǒng)粗放,不免 遮蔽廟堂人物之多棱性, 倒也簡明傳神,別有一種 指代的精準。而清官與貪 官,又因在朝廷的并存互 搏和對比映襯愈益彰顯, 可若說到留給后世的印象 ,則往往以后者更為深刻 。“身后是非誰管得,滿 村聽唱蔡中郎”,乃大詩 人陸游的千古興慨與嘆息 ,起因正在于此。 以本書傳主王杰與同 時在朝的和坤為例,也可 見出差異:當今之人誰不 知道和坤,又有幾人知道 王杰? **次去韓城踏訪, 是在2015年5月。那時《 國之大臣——王鼎與嘉道 兩朝政治》剛出版,在陜 西師范大學舉辦的研討會 上,為王杰作傳之事再一 次提起。第二天,陜西人 民出版社的諸位便陪同趕 往韓城。大家一起拜謁太 史公祠,溯大河而上抵近 瞻仰龍門闕,也參觀古柏 森列的韓城文廟和重修中 的王氏宗祠……為寫作本 書,后來我又兩上韓城, 踏訪遺跡,訪求軼墨,尋 覓舊事,夜晚酒后行走在 石板老街上,見明清坊巷 與人間煙火打混成一片, 真有點兒恍兮惚兮。 王杰和王鼎是陜?nèi)嗽?清朝的兩顆亮星,皆以忠 清正直立世,品節(jié)英挺, 吏事練達,也都有幾分老 陜的執(zhí)拗。二人前后銜接 ,又因皆從山西移陜而稱 本家:王杰在鄉(xiāng)時與王鼎 的祖父王夢祖為好友,夢 祖曾寫信以孫子的前程托 付,以大學士管理禮部的 他雖未出面幫忙(不符合 其做人做事的原則,《欽 定科場條例》也有嚴格規(guī) 定),卻對老友之后頗為 關心,也為王鼎在嘉慶元 年考中進士由衷高興。王 杰在朝的*后幾年任內(nèi)閣 首輔,深受皇上敬重,作 為翰林院小編修的王鼎則 較少來府上,也未見王杰 運用自己的權(quán)威為這個家 鄉(xiāng)晚輩鋪墊謀劃。非不能 也,是不為也。四十年前 的王杰亦如此,留任翰林 后,恩公尹繼善、陳宏謀 適為當朝重臣,卻極少去 兩府走動。 在這里,應能看到“清 ”的微光。 清,從來都不僅僅是 一種為官風格,不僅僅體 現(xiàn)在拒絕貪賄上,而出于 對華夏道統(tǒng)的持守,出于 人格上的自尊自重,也浸 潤于生活細微之中,是一 個人道德精神的完整呈現(xiàn) 。 清,又有深淺久暫之 別。淺暫者愛惜名聲,有 意作秀,吟詩作賦時不忘 自我標榜,日記信札亦留 作后日之證;深久之士則 我行我素,視若平常,不 事張揚,也不太在意當世 與身后之評價。王杰屬于 后者,除了一些宮中奏折 和官方文獻對任職管事的 記載,幾乎找不到什么生 活細節(jié),其文集也基本不 涉及個人之事,不記述人 際交往,不渲染內(nèi)心感受 。如此固然令人欽敬,真 也難煞為其作傳的人? 話又說回來,從來做大吏 者,貪賄甚易,清廉極難 ,深入掘發(fā)清正之臣的大 節(jié)與細節(jié),剔理追摹其生 命軌跡與生活情態(tài),從而 認知典范的意義,不也是 治文治史者的責任嗎? 有意思的是,在我第 二次前往韓城時,市里邀 集幾位當?shù)匚氖穼<易?,提供了一些文獻資料, 其中就有王杰寫給兩個哥 哥的一封家書。這封信寫 于乾隆二十七年初冬,那 是一個鄉(xiāng)試年,尚在庶常 館讀書的王杰被欽點為湖 南副考官,返京后見到二 哥來信,即行回復。他在 信中簡述了長沙貢院的考 錄情況,說與正考官錢大 昕意見相合,所取考生的 前幾名皆大得時望;也向 兩個哥哥吐露心聲,寫到 初居京師之大不易。那時 的他薪俸微薄,妻子兒女 一大家子,又將母親從家 鄉(xiāng)接來,“諸事艱難”,“ 又不肯壞品行向人告助” 。王杰于信末寫道: 惟每日強為歡笑,以 寬慰母親之心,不令知一 毫艱難之狀, 但未知將來作何完競 耳? 一個新科狀元的拮據(jù) 困窘,所面臨的巨大生活 壓力,以及細膩豐沛的孝 思,隨著一封書信,鮮活 地浮現(xiàn)于面前。 一封書,乃古典戲曲 的一個曲牌名,南戲《張 協(xié)狀元》《琵琶記》中皆 有使用,而來源應出于游 子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以及人 們對書信的珍重。杜甫《 述懷》“自寄一封書,今 已十月后”,王昌齡《別 李浦之京》“小弟鄰莊尚 漁獵,一封書寄數(shù)行啼” ,寫來都很動情。一般說 來,家書是一種實話實說 、真情流露的文體。由王 杰的這封家書,引發(fā)我追 索尋覓其信札的興趣,數(shù) 年來所獲漸多。他是一個 愛寫信的人,與家人朋友 、同事同年、門生幕僚多 有書信往來,又以書法名 世而被珍藏,流傳至今的 雖屬少數(shù),亦頗為可觀。 著名學者汪輝祖臨終前追 憶生平,將座師王杰的歷 次來信一一錄入;另一個 門生李賡蕓則把老師所寄 手札裝裱成冊,“裝成留 作書紳訓”,以期后輩拜 讀得益。而前面提到的這 封王杰家書,系道光間一 位私塾先生在韓城見到, 激賞之下竟募資鐫刻。一 封書被刻在石頭上,一段 不便與外人道的家庭細事 得以曝光,應是王杰生前 所想象不到的。 為了寫作本書,我盡 可能地搜輯查閱檔案文獻 ,充分利用清史纂修與研 究中心的藏書和數(shù)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目錄
**章 讀書生涯
**節(jié) 父輩的奮斗
第二節(jié) 早年的讀書歲月
第三節(jié) 終生之師孫景烈
第四節(jié) 根基在關學
第二章 名臣的幕僚
**節(jié) 身如雨點,心似玲球
第二節(jié) 關中書院的那場雅集
第三節(jié) 何時進入尹公幕府
第四節(jié) 京師行
第五節(jié) 人生的榜樣——陳宏謀
第三章 “西人魁榜西平后”
**節(jié) 底定西域
第二節(jié) 皇太后七旬恩科
第三節(jié) 科舉的幸運
第四節(jié) 第三次南巡
第四章 提學福建
**節(jié) 庶常館
第二節(jié) 臣節(jié)與士習
第三節(jié) 首任學政
第四節(jié) 在福建的四年
第五章 皇上的栽培
**節(jié) 翰林院的“快車道”
第二節(jié) 文學侍從
第三節(jié) 恩公相隨而逝
第四節(jié) 從南昌到杭州
第六章 官場上的讀書人
**節(jié) 初任浙江
第二節(jié) 人生的小插曲
第三節(jié) 會試與秋審
第四節(jié) 二任浙江學政
第五節(jié) 刻詩與題序
第七章 乾隆朝的“文治”
**節(jié) 四庫開館
第二節(jié) “熙朝右文古未有”
第三節(jié) 總裁官的職責
第四節(jié) 吏部天曹
第五節(jié) 武英殿總裁
第八章 樞機大員
**節(jié) 又是提學浙江
第二節(jié) 執(zhí)掌都察院
第三節(jié) 在故鄉(xiāng)守制
第四節(jié) 進入軍機處
第九章 東閣大學士
**節(jié) 意外入閣
第二節(jié) 平定臺灣變亂
第三節(jié) 尚書房事件
第四節(jié) 弘歷的八旬萬壽
第十章 有形無形之象
**節(jié) 西藏事務
第二節(jié) 乾隆帝的反省
第三節(jié) 浸潤之譖
第四節(jié) 大風起兮
第十一章 “歸政仍訓政”
**節(jié) 禪而不讓
第二節(jié) 微妙的盛典
第三節(jié) 苗疆之殤
第四節(jié) 白蓮教狂潮
第十二章 嗣皇帝與二皇帝
**節(jié) 儲君的姿態(tài)
第二節(jié) 和相的身段
第三節(jié) “和記”樞閣
第四節(jié) 正月的劇變
第十三章 內(nèi)閣首輔
**節(jié) 嘉慶新政
第二節(jié) 乾嘉學術
第三節(jié) 絞殺之痛
第四節(jié) 輔政的分寸
第十四章 歸去來兮
**節(jié) 在籍食俸
第二節(jié) 辭闕
第三節(jié) 故鄉(xiāng)的親情
第四節(jié) 返京與長逝
注釋
附錄
韓城王氏世系簡圖
王杰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跋:典范的缺憾
鳴謝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節(jié)選
提到王杰,幾乎所有的記載都會提及他的科舉奇遇:這位來自陜西韓城的讀書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得中會試第十名,殿試被閱卷大臣排在第三名,由皇帝欽定為**,成為清朝立國以來大西部的**個,也是唯一一個狀元。
讀書科舉,先鄉(xiāng)試后會試,幾乎是那個時代貧家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也常是一條充滿挫折、耗費青春與心智的人生迷途。以金圣嘆的學養(yǎng)才情,竟也屢戰(zhàn)屢敗,到死只是一個秀才,可知考中舉人已屬大不易。而僥幸通過會試,列名春闈之榜,也多在三甲,Z-甲已少,狀元更非所敢-想象。清代共產(chǎn)生了一百一十四名狀元,大多數(shù)出于江南富庶之鄉(xiāng),或為書香門第,或為官宦子弟,或曾在軍機處“打工”,出身寒門者甚少。王杰的成功,看似一個奇跡,實則來自他的天賦和奮勉,來自師長的教導關愛,寄寓著家族幾代人的夢想,更與上一輩的艱辛付出相牽結(jié)。
**節(jié)父輩的奮斗
雍正三年(1725)十月二十七日,王杰出生于陜西韓城廟后村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這是一個移民家族。明清之交,其七世祖王進順攜家由山西遷居韓城,至王杰出生之際,族人已在這塊土地上扎下根來,枝葉繁茂。僅就他的祖父王家檀一支,父親王廷詔排行老三,是*小的兒子;王杰的情況與乃父相同,前面也有兩個哥哥;而大伯有四個兒子,二伯有兩個兒子,濟濟一堂。所以說他的降生,不可能為父母和宗族帶來太多欣喜。而對于一個世代以務農(nóng)為生的大家庭,一個由山西逃難而來的外來戶,土里刨食,光是讓子女吃飽肚子就大不易,長大后還要娶親、分灶,真是步步維艱,難以備述。
這樣的家庭,與當時眾多的農(nóng)家?guī)缀鯖]什么兩樣,所不同的,在于王杰的大伯做出了一個決定:設法為三弟廷詔捐一個小官,再讓他把兒子們帶出去讀書……
一、從洪洞到韓城
作為中華*古老的姓氏之一,王姓來源多且分布廣,幾乎在任何漢族聚集區(qū)都存在,并不一定同宗,韓城也是如此。王杰的家族出于太原王氏,至其七世祖王進順居住于洪洞縣地方,明末時帶領家人遷徙入陜,譜稱“法天公”,是為韓城本支之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曾多次從洪洞縣向外移民,充實中原那些因戰(zhàn)亂或自然災害變得人口空疏的州縣。民國《洪洞縣志》有一篇《重修古大槐樹處記》,寫道:
明太祖洪武間,屢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成祖永樂元年,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復核太原、平陽、澤、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丁口以實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蓋爾時洪地殷繁,每有遷移,其民必與,而實以大樹處為薈萃之所。
這株古槐在縣城北二里許的汾河畔,古代為水陸交通要道,成為移民記憶中家鄉(xiāng)的標志!皢栁易嫦葋砗翁?山西洪洞大槐樹!币慌l(xiāng)民扶老攜幼,從那株象征根本之地的大槐樹下出發(fā),散向各地。這是由官府組織的大遷徙,政府統(tǒng)一安排,也提供一些路途補貼和安置費用。清道光間大學士祁寯藻的祖籍也是洪洞,其弟宿藻應邀主持該縣玉峰書院,寫下“吾家遷居舊槐里,五百年來還過此”“相逢父老話因緣,故里重尋競失傳”等詩句,祁家的遷徙,應是在明朝前期。
王杰家族自洪洞的外遷要晚許多。
據(jù)其家族遷韓只有四五代推算,本支始祖王進順的生活年代應在明崇禎間。其時山西戰(zhàn)亂頻發(fā),村墟殘破,百姓非死即逃,所謂“播遷”是也。王進順沒有留下什么文字記載,今日已很難推想他是怎樣帶著一大家子人渡過的黃河,又為何選中在韓城落籍?根據(jù)《韓城王氏宗譜》記述:
進順公,字法天,號道夫,以明季不事功名,托處士以終老,桑間十畝,勤儉傳家,積數(shù)世而大發(fā)其光者,殆公之潛德焉。
由此可知,該支王氏的始祖是個讀書明理之人,且略有家資,大約見局勢不妙即攜帶家人躲避,至韓城后購置田產(chǎn),安頓下來,并無在戰(zhàn)火中枵腹逃難之狼狽。
清道光間,王杰的孫子王篤出任廣東糧道,職事不重,較有閑暇,前面提到的《王氏統(tǒng)宗世譜》(一名《韓城王氏宗譜》)就是他在此際編纂,并在卷首小序中細說始祖恩德:
我王氏肇于太原,族大人眾,先世居山西洪洞縣,舊譜久湮其詳,不可得聞矣。明季法天公避亂于秦之韓城,遂家焉。法天公性嗜學,絕外緣,兢兢以道自守,不事功名,故見機而作,卒能攜家遠徙,潛德幽光,于茲可見。后之人所以遷地為良而綿延世緒、光大門閭者,自公始。
洪洞至韓城約計三百里,并不太遠,但要乘船越過水闊流急的黃河,也是多有兇險。王進順顯然計議周詳,與家人很快在韓城的人和寨定居。王篤文中特別說明法天公生性嗜學,恪守道德原則,拒絕各種不良風習的引誘,淡泊名利,不知其何所依據(jù),總覺得有點像照著祖父王杰的樣子刻畫的。果然他在后面話頭一轉(zhuǎn),便寫到祖父——
洎乎生齒日繁,支派日遠,而先祖先公尚未有家廟以妥在天之靈。我大父文端公有憂之,嗣于癸卯年九月由京旋里終制,乃出俸金倡建祠宇,惟我先人始有憑依;又捐置祀田三十余畝,以供粢盛,俾無闕乏。
P7-
清華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 作者簡介
卜鍵,文學博士,研究員,文史學者,專欄作家。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文化與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特聘教授,原國家清史辦主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已出版學術著作22種,發(fā)表論文與文章300余篇,主持《清史·邊政志》,主編《清代教育檔案文獻》等。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