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王國維與陳寅恪

王國維與陳寅恪

作者:劉夢溪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時間:2020-11-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48
讀者評分:4.5分2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81.9(6.4折) 定價  ¥12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王國維與陳寅恪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9931846
  • 條形碼:9787569931846 ; 978-7-5699-31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國維與陳寅恪 本書特色

1、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著作,深蘊作者對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學術(shù)典范與傳承發(fā)展之究思 2、民國史專家楊天石,清代學術(shù)史研究專家楊俊義,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民盟中央巡視員張冠生,《中華讀書報》副總編輯王洪波,《深圳晚報》閱讀周刊主編姚崢華等專家學者重磅推薦,光明日報、文匯報、鳳凰國學頻道等主流媒體推薦閱讀 3、闡發(fā)王陳二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家世淵源,學術(shù)精要與人格魅力,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和大力宣揚,有益于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4、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增強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5、20世紀現(xiàn)代學者當中,沒有第二人能夠像陳寅恪那樣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持到如此純度和強度。季羨林先生初次讀到夢溪先生的研陳文章,即許為“至文”。 6、王國維是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奠基者,其精神世界和生平經(jīng)歷的“十重矛盾”,第*次由本書發(fā)覆、概括、揭橥。 7、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夢溪先生研究王國維、陳寅恪是“王陳并治”的,因談?wù)撏鯂S的學術(shù)地位、學術(shù)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精神的闡發(fā)。

王國維與陳寅恪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劉夢溪先生研究王國維和陳寅恪兩位學術(shù)大師的代表作。劉先生在文化界享有盛譽,而他對王國維、陳寅恪、錢鐘書等學術(shù)大師的長年研讀也為學界稱道,他的研讀堪稱一個文化皈依事件。在知識界趨新趨古趨西趨時之際,劉先生從王國維、陳寅恪等人那里獲得了安身立命的資源,并給我們分享這一思想和人格資源。 在某種意義上,劉夢溪先生為王、陳、錢所寫的研讀文字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評傳。如本書的**章,就是王國維與陳寅恪、吳宓的合傳。第二至第五章,是王國維的傳記,其中有傳,有論,有疑,有解釋。第六至第十章,是陳寅恪的傳記,其中有家學有時代之傳,也有學術(shù)思想之傳,有心理傳記,有別傳。值得注意的是,劉夢溪先生的敘述語言有其“劉氏特色”,典雅、淺白,這一雅語或斯文風格在當下學界是罕見的。 劉先生在研讀傳寫中,三復斯意,說明陳、王等大師在歷史和文化進退失據(jù)的現(xiàn)當代,既有定力,也有文化認同的擔當,有為我們尋找到立命之基的思想。比起政治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歷史人物,他們是更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英雄。從這些英雄的言論傳記中,我們每個人都能受益,靈魂得以安頓,精神獲得洗禮。

王國維與陳寅恪 目錄

題 敘 001

**章

王國維與陳寅恪和吳宓 001

第二章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042

第三章

王國維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奠立 134

第四章

王國維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四重疑案 174

第五章

王國維的諸種矛盾和*后歸宿 184

第六章

陳寅恪的家學淵源與晚清勝流 199

第七章

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255

第八章

陳寅恪學術(shù)思想的精神義諦 288

第九章

陳寅恪的闡釋學 323

第十章

陳寅恪與《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 373

附錄一

王國維先生學術(shù)年表 429

附錄二

陳寅恪先生學術(shù)年表 436

展開全部

王國維與陳寅恪 節(jié)選

王國維與陳寅恪和吳宓 一 王國維與陳寅恪 1.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和王國維《頤和園詞》 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 趙元任,王陳關(guān)系*近,蓋因氣類相投也。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句,即實寫此意。而《挽詞》中“風義生平師友間”,則是兩人關(guān)系的理則概括。四大導師的年齡,梁啟超生于1873年,王國維生于1877,陳寅恪生于1890年,趙元任生于1892年。梁*長,比王大四歲,比陳大十七歲。王比陳大十三歲。1925年清華國學院成立時,梁五十二歲,王四十八歲,陳三十五歲,趙三十三歲。吳宓生于1894年,當時是三十一歲,任國學院主任。吳對王贊佩禮敬而疏于交誼,對陳則視同手足,情牽夢縈,終生為友。 王國維1927年6月2日昆明湖自沉,陳寅恪寫有挽聯(lián)、挽詩和挽詞。挽聯(lián)為:“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馀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上聯(lián)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己身處境,故*后之終局殊可理解,“累臣”顯系將王國維比屈原了。下聯(lián)是王先生遺囑“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的本事,茲可見寅恪先生對王之所托的看重!爸嚦羞z命倍傷神”一句,義理、情理、心理盡在其中矣。挽詩以《挽王靜安先生》為題,全詩作:“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越甲未應公獨恥,湘累寧與俗同塵。吾儕所學關(guān)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贏得大清干凈水,年年嗚咽說靈均!钡谌湎掠凶ⅲ骸凹鬃託q,馮兵逼宮,柯、羅、王約同死而不果。戊辰,馮部將韓復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遺書謂‘義無再辱’,意即指此。遂踐舊約,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羅則未死。余詩‘越甲未應公獨恥’者,蓋指此言。王維《老將行》‘恥令越甲鳴吾群’,此句所本。事見劉向《說苑》!薄锻煸姟房梢院屯炻(lián)互相印證,“湘累”“靈均”云云,完全是以王國維的自沉和屈子的投汨羅相提并論。 而首句“敢將私誼哭斯人”,證實兩人的交誼非比尋常,“文化神州喪一身”則指茲事件于文化中國之影響和損失之大。五、六句“吾儕所學關(guān)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則慨嘆學者的因緣際會與當時后世的知與不知耳。昔王國維撰寫《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嘗說:“國家與學術(shù)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shù)。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shù),則于學術(shù)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世變愈亟,則所以篤之者愈至。使伏生、浮邱伯輩,天不畀以期頤之壽,則詩書絕于秦火矣!彼瓶梢苼碓徑狻拔醿娝鶎W關(guān)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句,蓋王、陳均為吾國的“學術(shù)所寄之人”。 《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稱得上陳寅恪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上很像王國維的《頤和園詞》。王詞長一百六十二句,作于1912年,隨羅振玉客居日本京都時期,并經(jīng)羅氏手寫石印。王先生亦甚看重己作,認為“雖不敢上希白傅,庶幾追步梅村”。王詞所寫為清室的“末路之事”[3],陳之《挽詞》 長一百一十二句,實系觀堂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挽詞》第五、六句“曾賦連昌舊苑詩,興亡哀感動人思”,即指王國維寫作《頤和園詞》一事。孰料把頤和園的滄桑寫得如此哀感動人者,竟于二十五年之后,自沉于此園,終與自己推許的“昆明萬壽佳山水”為伴,可謂詩可成讖矣。故寅老《挽詞》 以“豈知長慶才人語,競作靈均息壤詞”句及之。不過《挽詞》之主旨在于抒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和高才隆遇,包括張之洞入閣主持學部,經(jīng)羅振玉舉薦充任學部圖書館編輯,此時之王國維專意搜羅研究宋元戲曲;清帝退位后隨羅振玉東游扶桑,日夜披覽羅氏“大云書庫”之收藏,轉(zhuǎn)而研究金石古文和殷商古史,五年之期,學問為之大變;回國后之數(shù)年時間,學問果實江涌河瀉,而東西漢學巨擘繆荃孫、沈曾植、伯希和、沙畹、藤田豐八、狩野直喜、內(nèi)藤虎次郎等,因傾慕相惜而相與切磋酬唱;1923年升允薦為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1925年胡適之薦為清華國學院之導師。此一系列人生變遷和事業(yè)隆替,并連同遷移變換之家國政治變局之背景,《挽詞》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jié)構(gòu)而成絕唱。 《挽詞》中的名句多如過江之鯽,譬如“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是為寫張之洞,這和乃父陳三立對張的評價完全相同!按笤茣鴰旄皇詹兀牌髌嫖娜掌妨俊,則摹寫旅居日本的學術(shù)收獲。 “當世通人數(shù)舊游,外窮瀛渤內(nèi)神州。伯沙博士同揚摧,海日尚書互倡酬”,寫東西大儒與之交往,寥寥數(shù)語,便躍然紙上。 “南齋侍從欲自沉,北門學士邀同死”,寫馮玉祥逼宮時,王與羅振玉、柯劭忞的“同死”之約!棒斶B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寫王國維的應聘清華,系胡適所薦。其實王開 始并未依允此議,胡適托人說動遜帝,經(jīng)溥儀下了一道“詔書”,王才前往就聘!扒迦A學院多英杰”,更是百年來不磨的名句了。特別是在寫到己身與王國維的關(guān)系時,寅恪先生寫下如下詩句:“鯫生瓠落百無成,敢并時賢較重輕。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群盜愴王生。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厮己乖捗鞑鄬δ瞎谄鼣(shù)行。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标愐‘敃r和梁、王相較,自是后進“小生”,故以“鯫生”自比,可謂合乎法度;但其積學之厚,亦足可與梁、王等“時賢”較量,也是寅恪先生自己未惶稍讓的!霸v黨家”和“西京群盜” 兩句,為自道家學來歷。清華國學院同為導師之前,王、陳并不相識,寅恪當然知道觀堂的大名,然觀堂卻不知世間有此一陳。所以《挽詞》以“北海今知有劉備”的“古典”來比擬王陳初交相識的“今典”。而一經(jīng)相遇,無論在陳在王,都不禁有氣類相投之感。故“許我忘年為氣類”一句,可以說寫盡了王陳關(guān)系的深涵。有意思的是,王之《頤和園詞》以“漢家七葉鐘陽九”為起句,陳之《挽詞》則以“漢家之厄今十世”為起句,全詩結(jié)句,王為“卻憶年年寒食節(jié),朱侯親上十三陵”,陳是“他年清史求忠跡,一吊前朝萬壽山”,繚繞之余味亦復相同。

王國維與陳寅恪 作者簡介

劉夢溪,文史學者,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主編、2017年中華文化人物。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xiàn)代學術(shù)思想。主要著作有《傳統(tǒng)的誤讀》(1996)、《學術(shù)思想與人物》(2004)、《紅樓夢與百年中國》(2005;韓文版,2016)、《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要略》(2008)、《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韓文版,2015)、《陳寶箴和湖南新政》(2012)、《陳寅恪的學說》(2014)、《當代中國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變奏》(新加坡青年書局,2014)、《馬一浮與國學》(2015)、《將無同:現(xiàn)代學術(shù)與文化展望》(2015)、《紅樓夢的兒女真情》(2016)、《學術(shù)與傳統(tǒng)》(上中下三卷,2017)、《七十述學》(2018)等。

商品評論(2條)
  • 主題:

    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著作,深蘊作者對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學術(shù)典范與傳承發(fā)展之究思 。

    2024/5/2 11:43:42
  • 主題:王國維與陳寅恪

    多年前有過一個版本,這個似乎是擴寫的?

    2023/11/17 10:55:28
    讀者:gml***(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