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167057
- 條形碼:9787221167057 ; 978-7-221-16705-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 本書特色
★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一直致力于社會、人生和哲學的思考與研究,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是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jīng)典,對中國現(xiàn)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xiàn)代新儒家”。 ★一本真正的人生哲學書 “幸福人生的真相”“哲學與人生”“個人修養(yǎng)與人生品質(zhì)”……本書對幸福、境界、命運、生死、人生意義、處世方法、精神修養(yǎng)等進行了詳細精到的論述,是馮友蘭先生在人生境界、精神修養(yǎng)方面的哲思精華,一本真正的人生哲學書,可以從根本上撫慰人們的不安與迷茫。 ★關注年輕人的人生品質(zhì)和幸福生活 本書主要選取與當代年輕人息息相關的人生哲學論述,比如《何為幸!贰度松囊饬x及人生中的境界》《人生成功之因素》《論悲觀》《才命》《青年的修養(yǎng)問題》《處世的方法》《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等,從哲學角度切入,指導年輕人怎樣正確對待幸福、成功、人生意義,以及怎樣做才能提高自身修養(yǎng),獲得成功,收獲理想生活,過有意義的人生,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本輕松的哲學書 本書打破哲學深奧難懂的固有思維,選篇通俗易懂,可讀性極強,是一本輕松閑適的哲思小書,可以讓讀者在毫無閱讀壓力的情況下,從歷史、文化和人情世故中,尋找到幸福人生和生活的意義,給滿地雞毛的生活點亮一盞明燈。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 ——馮友蘭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馮友蘭人文哲思錄》2021年全新修訂版,主要對幸福、境界、命運、生死、人生意義、處世方法、精神修養(yǎng)、儒家哲學等進行了詳細精到的論述,教導現(xiàn)在的年輕人怎么理解幸福,理解哲學與人生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國文化與世界的關系,以及怎么提高個人修養(yǎng)。通過本書,指引年輕人深入思索生活、人生、自我修養(yǎng)等問題,在歷史、文化與人情世故中提高人生境界、找尋幸福。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 目錄
前言 哲學與人生之關系
**章 幸福人生的真相
何為幸福
對于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術
知命
關于真善美
幸偶
論命運
人生成功之因素
第二章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
論信仰
論悲觀
調(diào)情理
欲與好
性善與性惡
才命
死生
第三章 個人修養(yǎng)與人生品質(zhì)
青年的修養(yǎng)問題
存誠敬
勵勤儉
論風流
處事的方法
論知行
再論知行
道德及修養(yǎng)之方
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
第四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之社會倫理
儒家哲學之精神
孔子:**位教師
關于中西文化問題的一點意見
與印度泰戈爾談話
附錄
我的父親馮友蘭/宗璞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 節(jié)選
何為幸福 何為幸福 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茍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此所謂逍遙游也。莊子之書。首標此旨,托言大鵬小鳥,“故極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適”“茍足于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于小鳥,小島無羨于天池,而榮愿有余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郭象《逍遙游注》)。凡物如此,人類亦然。莊子云: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胠篋》) 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應帝王》) 此《胠篋》篇所說,亦與《道德經(jīng)》八十章同。蓋此為道家所認為之黃金時代也。 人為之害 莊子繼云: 及至圣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馬蹄》)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辟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如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ā睹l篋》) 此所謂人類之墮落也。圣人以其聰明才力,改造天然境界,而不知人類之苦,已與人為之物而俱來矣。 人為之目的不外兩種:一模仿天然;二改造天然。若為模仿天然,則既有天然,何須模仿?《列子·說符》篇云: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樹之有葉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此即云恃自然而不恃人為也。若為改造天然,則適足以致痛苦。莊子云: 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駢拇》) 而人為之目的,多系截長補短,改造天然。故自有人為境界,而人在天然境界所享之幸福失。既無幸福,亦無生趣,譬猶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無七竅,若強鑿之,則七竅開而混沌已死矣(《莊子·應帝王》)。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有意義嗎?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但人生的意義常因個人的見解不同,而各有差異。一件事物的意義,各人所說可以不同,其所說的不同,乃因各人對此事的了解不同,人對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的意義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對于人所有的某種不同的意義,即構成人所有的某種境界。 人生中的境界可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現(xiàn)敘述于下。 自然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著他的才能或順著他的習慣與社會風俗去做,既無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種意義。小孩吃奶和原始人類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是屬于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也是如此。 功利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目的。其與自然境界不同之處是自然境界的人其行為無目的也不明白意義,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有確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義。這兩種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所謂義與利,并非各不相關,二者表面相反,實則相需相成。二者的真正分別,應該是求個人之利者為利,求社會之利者為義,亦即程伊川所說:“義與利之別,即公與私之別!钡赖戮辰缰械娜耍渌鳛榻阅転樯鐣\利益,古今賢人及英雄便是已達到道德境界的。 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換言之,我的身軀雖不過七尺,但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間,其事業(yè)不僅貢獻于社會,更能貢獻于宇宙,而“與天地比壽,與日月同光”。唯大圣大賢乃能達到這個境界。 以上四種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種境界所需的知識程度高,則境界亦高;所需知識低,則境界亦低。故自然境界為*低,功利境界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高。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實際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個人所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其所能感覺的和所能認識的范圍的大小為限。就感覺而論,各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很少差別,食前方丈與蔬食簞飲,并無多大的不同。若以認識了解而論,各人所享受的世界差別很大:如自然境界的人和天地境界的人認識不同,了解不同,因而這兩種人所享受的世界,亦有懸殊。四種境界,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久暫之別。因為人的心理復雜,有的人已達到某種境界,但因心理變化,不能常住于此境界中。作惡的人屬于功利境界,有時因良心發(fā)現(xiàn),做一點好事,在良心發(fā)現(xiàn)這一剎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因未經(jīng)過特別修養(yǎng)功夫,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中,過了一會兒以后,又回復到功利境界。若有人能常住在道德境界中,便是賢人;能常住在天地境界中,便是圣人。 四種境界就其高低的層次看,由低而高,表示一種發(fā)展。前二者是自然的禮物,不需要特別功夫,一般人都可以達到。后二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必須經(jīng)過特別修養(yǎng)的功夫,才能達到。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中的人是圣人,兩種境界可算是圣關賢域。圣賢雖和眾人不同,但他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不必做一些標新立異的特別事。他所做的事其實還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過他的認識比一般人高而深,故任何事對他都能發(fā)生特殊意義,此即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人生的意義 何謂“意義”?意義發(fā)生于自覺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們對它能夠了解,便有意義;否則便無意義。了解越多,越有意義;了解得少,便沒有多大的意義。何謂“自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一種事情,便是自覺。人類與禽獸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類能夠了解,能夠自覺,而禽獸則否。譬如喝水吧,我們曉得自己在喝水,并且知道喝水是怎么一回事,可是獸類喝水的時候,它卻不曉得它在喝水,而且不明白喝水是什么一回事,獸類的喝水,常常是出于一種本能。 對于任何事物,每個人了解的程度不一定相同,然而獸類對于事物,卻談不到什么了解。例如我們在禮堂演講,忽然跑進了一條狗,狗只看見一堆東西,坐在那里,它不了解這就是演講,因為它不了解演講,所以我們的演講,對于它便毫無意義。又如逃警報的時候,街上的狗每每跟著人們亂跑,它們對于逃警報,根本就不懂得是一回什么事,不過跟著人們跑跑而已?墒翘泳瘓蟮娜藚s各有各的了解,有的懂得為什么會有警報,有的懂得為什么敵人會打我們,有的卻不能完全了解這些道理。 同樣的,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認識的互異。 這,有如旅行游山一樣,地質(zhì)學家與詩人雖同往游山,可是地質(zhì)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我前面講過,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自然境界:*低級的,了解的程度*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 功利境界:較高級的,需要進一層的了解。 道德境界:更高級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 天地境界:*高的境界,需要*徹底的了解。 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了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里糊涂”。他們既不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么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逐顏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人生的了解,比較進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么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點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但其*后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系。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后始有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系以后,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系,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先具有一團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的緣故。道德境界的人,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他們對于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復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茖W家的所謂宇宙,系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了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便是為宇宙服務。 中國的所謂“圣賢”,應該有一個分別!百t”是指道德境界的人,“圣”是指天地境界的人。至于一般的蕓蕓眾生,不是屬于自然境界,便屬于功利境界。要達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進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卻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究竟要怎樣做,才算是為宇宙服務呢?為宇宙服務所做的事,絕對不是什么離奇特別的事,與為社會服務而做的事,并無二致。不過所做的事雖然一樣,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 我曾經(jīng)看見一個文字學的教授,在指責一個粗識文字的老百姓,說他寫了一個別字。那一個別字,本來可以當作古字的假借,所以當時我便代那寫字的人辯護,結果,那位文字學教授這樣的回答我:“這一個字如果是我寫的,就是假借;出自一個粗識文字的人的手筆,便是別字!边@一段話很值得尋味,這就是說,做同樣的事情,因為了解程度互異,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再舉一例:同樣是大學教授,因為了解不同,亦有幾種不同的境界。屬于自然境界的,留學回來以后,有人請他教課,他便莫名其妙地當起教授來,什么叫作教育,他毫不理會。有些教授則屬于功利境界,他們所以跑去當教授,是為著提高聲望,以便將來做官,可以銓敘較高的職位。另外有些教授則屬于道德境界,因為他們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懷抱。有些教授則系天地境界,他們執(zhí)教的目的,是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在客觀上,這四種教授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可是因為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自有差別。 《中庸》有兩句話,說圣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所謂“贊天地之化育”并不是幫助天地刮風或下雨,“化育”是什么?能夠在天地間生長的都是化育,能夠了解這一點,則我們的生活行動,都可以說是“贊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么我們的生活行動,只能說是為“天地所化育”。所謂圣人,他能夠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頂天立地,與天地參。草木無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來,做圣人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別的事來,但并不是干出特別的事,始能成為圣人。所謂“迷則為凡,悟則為圣”,就是指做圣人的容易,人人可為圣賢,其原因亦在于此。 總而言之,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于人生的了解。
馮友蘭人文哲思錄 作者簡介
馮友蘭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貒,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是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jīng)典,影響深遠。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