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吳小如文集:散文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89087
- 條形碼:9787506889087 ; 978-7-5068-8908-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吳小如文集:散文編 本書特色
《吳小如文集》是吳小如先生的眾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與讀者見面,也是迄今為止為全面的吳小如先生著作合集。十卷本文集的出版,既是對吳小如先生一生著作的一次系統(tǒng)整理,是一項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也是為后進精研吳小如學術文化精神、弘揚先生德業(yè)而奉獻的文化大禮。
吳小如文集:散文編 內(nèi)容簡介
吳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歷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學、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等方面皆有建樹,著述也甚豐。本書收錄了吳小如先生百余篇回憶文章。從中可以看到吳先生父親玉如公書法藝術的幾個階段和特點,也了解到小如先生青少年時期受到的家庭教育。回憶俞平伯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到吳小如先生的治學特色。吳小如先生之所以受到師輩的器重,和他能深入前輩學者的學術精髓是密不可分的。這些文章,典雅端莊,爐火純青,為文漸有潦水盡而寒潭清之意,讀者當能體會。
吳小如文集:散文編 目錄
玉泉掇憶 ? 001
畢基初及其作品 004
啟功先生的幽默 009
外交官??詩人??鑒賞家
——記老友周南兄 011
關于周南的報道 014
堅貞執(zhí)著的林庚先生 016
張醉丐先生二三事 020
魏建功先生的三部遺墨 024
我與常風先生的過從
——《文人舊話》讀后之一 027
憶金岳霖先生
——《文人舊話》讀后之二 030
金克木先生的談鋒和筆鋒
——《文人舊話》讀后之三 034
憶鄧以蟄先生
——《文人舊話》讀后之四 037
陳寅恪先生后繼有人
——《文人舊話》讀后之五 040
越墻采訪俞平老
——《文人舊話》讀后之六 ? 043
張東蓀的“消失”
——《文人舊話》讀后之七 046
周叔弢先生和他的子婿
——《文人舊話》讀后之八 049
俞平伯先生“歷險”記
——《文人舊話》讀后之九 052
俞平老對我的批評
——《文人舊話》讀后之十 054
“紅學家”周汝昌先生 057
柳存仁先生印象記 060
邵燕祥與我的交誼 062
讀邵燕祥《讀吳小如》感懷 064
笑待來年綠滿枝
——記厲以寧教授和我的文字因緣 068
哭曉鈴先生 071
哭程之兄 073
忍見書簽冷舊蕓
——重讀《許政揚文存》 075
先父吳玉如的教學法 080
《巴爾扎克傳》譯后記
——紀念幾位逝者 082
朱佩弦先生二三事 087
懷念游國恩先生 089
師友懷想錄(三篇) 097
師友懷想錄(又四篇) ? 104
學林漫憶 113
悼念張伯駒先生 119
回憶顧隨先生 121
絳帳依依四十年
——慶賀俞平伯老師從事學術活動六十五周年 124
聽趙樹理同志講課 131
梁漱溟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 133
俞平伯先生和夫人 135
師恩沒齒寸心知
——悼念沈從文師逝世二周年 139
哭平伯師 143
緬懷老友華粹深先生 145
追憶俞平伯先生的治學作文之道
——為悼念平伯師而作 147
懷念朱經(jīng)畬老師 153
聽父親講唐詩 155
聽父親講《孟子》 157
懷念朱德熙先生 159
“一代孤高百世師”
——憶林宰平先生 162
我和廢名師的*后一面 166
吳組緗先生二三事 169
教授與煙斗 173
嚴幾道先生二三事 176
五十一年前的一張名片 179
吳玉如先生二三事 184
哭蕭乾先生 ? 187
師門瑣憶
——紀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誕辰 191
詩人周汝昌 194
回憶安壽頤先生 196
王昭琛先生二三事 199
悼念楊向奎先生 202
金克木先生千古 205
憶蕭離 210
讀王水照兄近作有感
——兼懷趙齊平兄 214
芝蘭玉樹謝家風 218
六十年前的“紅樓”夢影 221
我所知道的中關園 224
賣書大有學問 226
《項羽拿破輪論》及其他 228
天津小說家劉云若 230
高寶壽先生的遺物 232
關于袁寒云 235
我的父親吳玉如 236
學詩憶舊 238
吳玉如先生課徒法的補充 241
手校先君吳玉如先生詩詞鈔題后 243
母親的家世(上) 245
母親的家世(下) 248
跋葉國威藏俞平老手書詩箋 251
題重刊本《古槐書屋詞》 253
跋顧羨季先生手臨智永千字文復制本 ? 256
緬懷顧羨季(隨)先生 257
我所認識的沈從文 261
沈從文先生的章草 263
伉儷情篤的見證
——為紀念從文師百年冥誕和悼念兆和師母而作 265
祝林庚先生健康長壽 268
憶吳組緗先生口述二事 271
回憶浦江清先生 273
讀其書而知其人
——周紹良先生印象 276
寧靜地永生 279
懷念張岱年先生 282
哭林左田兄 285
懷念呂德申先生 290
遠逝的風鈴 293
懷念王永興先生 296
邵燕祥及其舊詩 301
吳小如文集:散文編 節(jié)選
玉泉掇憶前年的事了,同慶琮在香山碰了釘子,歸途無賴,順便逛了一遭玉泉山。園里靜得愛人。更惹人愛的,是那老柏濃陰,和回旋的山路。直造其巔,坐了好久。望著這是田,那是山,家在哪兒,心在哪兒,都漾在眼梢里。秋半的罡風,已帶來了薄暮的衰颯,卻還掩不住一顆猶有余曛的半竿斜陽,供我們揮汗。上衣搭在肘彎兒里,頭發(fā)橫在汗臉上;忘掉了胸際的塵氛,耳畔的囂叫,只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心情:“獻一時之笑,起千古之悲!”未能免俗,坐在泉上品了半天茶,一面靜聽泉心的絮語。夢在我們心里縈回,我們在夢的心里贊美。匆匆地走了,又來了,整一年后的秋天。葉子不等紅就有凋謝的了,天晴多風,不像寧謐的秋容,而有點早春的狼狽。妻到燕郊來,說不曾游過玉泉山,當然要陪她。于是在成府一家小飯鋪,盡興地吃了午餐,直撲向玉泉山去。路線同前一次故意相反,為了溫習一下疇昔的行蹤。妻泰然地跟了我走,天地于她若無掛礙。
我們也坐在泉上看泉,坐的時間真久,忘了我身邊還有一個她。她卻真實地感到熨帖,因為身邊有我!泉比去年活潑而充沛,輕盈的水珠對著妻傻笑,妻便對了我笑,我也不由得笑了。然后我又領她跑到這土阜的巔頂,坐在迎風處望田,望山,望我們的家。終于愛不忍釋地踏向歸途。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心里呢!今宵,月在澄如練靜如淵的天宇,向我凝眸延佇。妻在家里咒詛著久客不歸的良人。隔了官路,那積雪深處,不就是玉泉山么?天寒泉咽,大約她也早遏抑住她那可掬的笑靨,而偷偷祈禱著春的覆蓋了吧!當時甜甜的滋味,怎么如今覺得帶點酸辛了呢?1947年歲次丁亥立春前一夕燕園漫作附記:這是五十年前舊作,1947年2月17日發(fā)表在天津一家報紙的文藝副刊上。我早已忘掉曾經(jīng)寫過這樣一篇文字,只是在不久前拜求京津兩地的熟人為我搜求四十年代所寫書評文章的過程中,無意間得到了它。這真正是“心影留痕”了。文章不長,更無足觀,卻使人回憶起不少舊事。1945年秋,我和高慶琮兄(他就是今天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同時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利用余暇,各騎一輛破舊自行車漫游西郊名勝所在。我們到過圓明園和臥佛寺。彼時香山正駐扎著國民黨軍隊,禁止游人入內(nèi),我和慶琮不僅碰了釘子,還險遭扣留盤問。但游興不減,乃有玉泉山之行。后若干年,我有詩贈之,曰:“記訪郊山興未賒,圓明荊棘玉泉茶;未名湖畔當時月,幾許滄桑浸素華!1946年我和妻結婚不久,我又到京西讀書。我們曾偕游玉泉山,至今記憶猶新。此文所寫,就是當時“到此一游”所留下的一點文字痕跡。而歲月流逝,去年已是我們結婚五十周年,西俗所謂“金婚”是也。妻自“十年浩劫”以來,身體日益衰憊,眾病纏身,已難根治。我則皓首而竟未窮經(jīng),只能唱一句京劇戲詞,曰“一事無成兩鬢斑”而已。重披舊作,自不免感慨系之。幸喜妻目力雖衰,猶能再讀此文,然后相視莞爾一笑,則少年新婚往事又歷歷過眼,亦人生難得的回憶也。舊有句云:“蒿目時艱今老矣,安貧知命復奚求!”又有兩句:“就老燕郊聊半隱,名山事業(yè)付書空!惫靡源伺f文聊自娛悅耳。1997年3月小如記于京郊。
畢基初及其作品畢基初是威海衛(wèi)人,有著頎長的身材,寬闊的肩膀,看上去與其說是作家,毋寧說是體魄雄健的斗士。我和基初并不熟,而相聞知卻甚早。說也奇怪,中學同學三年,我們只談過一次話。1941年畢業(yè)之后,我們也只見過一次面。我曾數(shù)度拜訪過他的家,恰巧都不是他住在當?shù)氐臅r候。今年在北平,我曾去拜訪他,在他居室中逗留將近一小時,但僅能見到他玻璃板下壓著的照片,和幾行不相干的攲斜的筆跡;踝x高中一年級時在乙組,我在丙組。到高三,我卻歸并到甲組,而他仍在乙組。三年中因之已少有打頭碰臉耳鬢廝磨的機會。而下課以后尤其隔閡。他年紀較長(恐怕主要還是由于個子高),交的都是大朋友;我則應該歸入“弱小民族”的行列。他喜歡運動,我則是工愁善病文弱的典型。*使我們感到疏遠的(不,毋寧說是感到水火的),乃是他弄“新文藝”,我治“舊辭章”,他寫他的新詩,我作我的“桐城派”。不獨情不能親,連意見也相當對立。何況“文人(我那時是自命為文人的)相輕”,自古而然。記得鬧大水的第二年(按:指1940年),我漸漸學起時髦來,寫了一篇小說,題曰《觀禮記》,下面署名“莎生”。其實這篇所謂小說本是我十五歲時“未完成的杰作”,那一年我忽然心血來潮,增首益尾一番,鈔出來想送到報上去發(fā)表。而基初的文章,彼時已頗受人們歡迎,儼然是一時宗匠了。記得我曾把那篇“杰作”呈獻給一位老師,而他竟把這篇小說轉交給基初處理。于是它竟成為我們之間那一次——是**次,也可以說*后一次——談話的橋梁。下午放學,太陽還很高,我虔誠地到宿舍中拜訪基初,那篇小說稿子文雅地放在桌子上。基初延我坐定,談話就開始。**句話,他好像是說,“你這篇東西寫得太差了!备,他問我看過當代什么人的作品。我回答:“我看老舍的小說*多。”“難怪!所以你筆底下才有這么多的油腔滑調!”像訓育主任申斥小學生一樣,基初對我足足布了半點多鐘的“道”。怎樣用功,怎樣學習,怎樣這,怎樣那,一番熱誠,卻以傲岸口吻說了出來,使我一想起來至今還不禁昏眩無狀。記得比較清楚的一句,是他說的:“我投稿從來沒有給編輯老爺寫過信,登就登,不登拉倒!比缓笪夷话涯瞧敖茏鳌笔掌穑樕蠎袘械穆冻鲆唤z強笑,心里不免悻悻然地辭了出來。從此,我不但寫小說的勇氣已被完全打消,甚至連基初的臉都不敢正視,怕觸及他那炯炯有神的眼光。我怕,我恨,我羨慕,我也嫉妒,無可奈何中我又以阿Q精神瞧他不起。又是一年春草綠,畢業(yè)就在眼前。等考完之后,各自東西,闃無消息。成績發(fā)表,我和基初并列第二十七名,也算一件巧事。然后各人只顧考大學,又復“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就在這一年(1941)揮汗如雨的盛暑中,有一天我頂著當午烈日,乘一輛人力車去看一個同學(這位同學和基初原是同鄉(xiāng),且有親戚關系,住處也與基初相毗鄰,畢業(yè)后就立即成為一家什么企業(yè)公司的經(jīng)理),沿了腥臭狼藉的小河邊向南行,迎面也來了一輛人力車,乘客恰好是基初。我們好像都受了“世故老人”的洗禮,為人世的洪爐所錘煉,彼此竟謙遜而禮貌地笑著點頭招呼,一句話也沒有說就匆匆而過。從那時到今天,我一直沒有見過基初。那時我心里很舒服。多少積累于心底的不愉快,都已隨著這和藹而飽滿的一笑而消失。一種茫然的離緒紛雜在心間,覺得自己未免太意氣用事,竟交臂失去這么一位好朋友。對基初的那點歉疚之懷,至今也沒有消融盡凈。后來我夤緣認識基初的兩位介弟(午初、平初),都很談得來。遇到同基初相熟的人,我就打聽“老畢”的消息(基初一向是為人呼作“老畢”的)。一想到當年宿舍里那幕喜劇,不由得便生出一層朦朧的內(nèi)疚,至少那種悻悻然的心理,實在是太不應該了。盡管都是年輕人,而往事的縈繞胸臆,已使我體察到人生的惶恐和短暫,像已失去十年來所自負的那一點“英姿颯爽”“睥睨不群”的習性;醪痪每既肓吮逼捷o仁大學,不知為什么,竟惹得日本憲兵隊的狗子狂吠起來,他竟被捕入獄;出獄后又幾乎失了學。抗戰(zhàn)勝利后,并不像那些發(fā)了財?shù)耐瑢W們春風得意,基初只在一個中學里教書。他家境雖不貧寒,但他卻斷絕了與家庭的關系,只靠自己努力掙扎。這些年他飽受折磨,迄今仍在過著羈旅生涯,嘗著苜蓿滋味。我想,他大約也不似當年有著“邁往不屑”的氣韻了吧?基初的作品,**次嶄露頭角而膾炙人口的,要算1939年發(fā)表的那篇《青龍劍》。曾有一位同學(大約姓趙,曾到內(nèi)地去,現(xiàn)在已不知生死存亡了)還為它寫過一篇評介文章,揄揚為一篇“不可多得”的作品。而我卻由于那一點點悻悻然的緣故,竟向人指摘過那篇小說:“他說我的小說作得太差,他這篇也不怎么樣。簡直是學張?zhí)煲矶粚W會了撒村!”又說基初的散文是中了何其芳《畫夢錄》的毒,其實我自己也是《畫夢錄》的崇拜者。平心而論,《青龍劍》誠然不是他的杰構,而我到今天也還是寫不出來,根本就不配譴責基初。那種不負責的魯莽真使我赧然久之。
……
吳小如文集:散文編 作者簡介
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受業(yè)于朱經(jīng)畬、朱自清、沈從文、廢名、游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tǒng)一的大家”。著有《古典小說漫稿》《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古文精讀舉隅》《臺下人語》《今昔文存》《 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莎齋筆記》《常談一束》《霞綺隨筆》《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等,譯有《巴爾扎克傳》。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jīng)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