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余秋雨學術生涯的至高杰作,寫給所有中國藝術家。原稿是余秋雨在八十年代開設的一門課程的講稿,將古今中外對藝術的至高認知溶于一爐,既有奧義,又有實例,既是入門,又是總結,有分量且十分好讀。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1-10-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60
讀者評分:5分7條評論
本類榜單:藝術銷量榜
中 圖 價:¥19.2(3.7折) 定價  ¥52.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6972
  • 條形碼:9787559646972 ; 978-7-5596-4697-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本書特色

本書完成于1987年,原名《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乃是余秋雨在八十年代開設的一門同名重點課程的講稿,篇幅不大,卻能將古今中外對藝術的至高認知溶于一爐,既有奧義,又有實例,既是入門,又是總結,極有分量而又十分好讀。
本書預設的讀者是中國藝術家,而中國藝術家大多缺少理論習慣,因此書中盡量講述實例,故意重點選取近代以來創(chuàng)造意識特別強的法國,請法國的藝術家一一論述創(chuàng)造的理由。為了形象、完整而又動態(tài)地說明理論問題,書中又列舉了諸多歐洲當代電影。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內容簡介

◎余秋雨“學術四卷”第三部,歷時數(shù)年,親自修訂,定制定稿紀念版。
◎余秋雨學術生涯的至高杰作,寫給所有中國藝術家的。
◎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有兩個成功秘訣,它們的背后都潛藏著兩大隱秘結構,即“無結論的兩難結構”和“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目錄

引論 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

一 無結論的兩難結構

二 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本論 藝術創(chuàng)造論

**章 藝術本性

一 培根的定義

二 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chuàng)造

三 創(chuàng)造的說服力

第二章 藝術眼光

一 不是歷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識

一 人生況味

二 人生命題

第四章 哲理品格

一 從整體到哲理

二 傳統(tǒng)名作的現(xiàn)代困境

三 藝術哲理示范

第五章 未知和兩難

一 平庸作品驗證常識,偉大作品探索未知

二 兩難結構解析

第六章 集體深層心理

一 深層潛意識

二 “集體無意識”

第七章 直覺

一 直覺也能深刻

二 直覺是靈感的“黑箱”

三 發(fā)現(xiàn)式直覺和頓悟式直覺

第八章 造型

一 直覺需要變成藝術形式

二 情感的直覺造型

三 讓哲理直觀

四 “佛像效應”

五 內容不是問題,形式才是

第九章 象征

一 符號象征

二 寓言象征


展開全部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節(jié)選

中外多數(shù)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都在研究常規(guī)。雖然它們也會頻頻舉出一些偉大作品的例子,但也只是借用它們的名聲來說明常規(guī)。
常規(guī),對于科學、醫(yī)學、法學、社會學來說都非常重要,但對藝術創(chuàng)造來說,這是平庸的另一種說法。
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所記得的那些文藝理論條文,有哪幾條不是對平庸的說明?你看:
“文藝是生活的反映,又是心靈的反映”;
“文藝是情感的產(chǎn)物”;
“藝術典型應該超越真實形象”;
“藝術典型大多具有性格特征”;
“美追求平衡,但有時也可以打破平衡”;
“美追求完整,但有時也可以打破完整”;
“動靜結合才是美”;
“虛實結合才是美”;
……
這些話都沒有錯,但講了等于沒講,因為一切失敗的作品也都符合這些教條。
遺憾的是,這些空話和廢話是我們文藝教學的主流內容。
現(xiàn)代派文藝一旦被概括成理論,也產(chǎn)生了差不多的毛病。那些理論話語初聽起來很新鮮,但通過幾十年的空洞重復,也就變成了一種表層概念。結果,模擬多而創(chuàng)造少,即便有創(chuàng)造,也已無涉?zhèn)ゴ蟆?
我堅信偉大是有秘密的。對藝術來說,偉大作品的成功秘密,除了創(chuàng)作者的人格原因外,也不排除方法上的原因。我花費七年時間仔細鉆研了世界上十四個國家在美學、藝術學上的主要著作,并進而研究古今偉大作品,尤其是近一百年來的現(xiàn)當代偉大作品,終于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背后都潛藏著兩大隱秘結構,并由此建立了我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論。
我有關偉大作品隱秘結構的理論,建立于一九八五年。當時我正為海內外多所大學講授《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這個理論也就滲透其間。講課教材出版后在文化學術界曾引起不小的轟動,臺灣地區(qū)也立即出版了,而且由幾家文化層級較高的出版社一版再版,盡管當時海峽兩岸還沒有開始文化交流。
教材的題目后來改成了《藝術創(chuàng)造論》。
對于課程之外的讀者來說,教材總是顯得有點沉重。因此,有必要把那兩大隱秘結構用*淺顯、簡略的方式從書中勾勒出來,作為“核心論述”,便于大家快速了解一個大概。
我要講述的兩大隱秘結構為:
一、無結論的兩難結構;
二、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下分述之。 一、無結論的兩難結構
人們普遍認為,正確的主題思想加上合適的藝術形式,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好作品。這種說法勉強也能成立,只不過,那是指常規(guī)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偉大的作品。
偉大的藝術作品,沒有清晰的主題思想,也沒有簡明的結論,F(xiàn)在我們似乎說得出幾句它們的主題思想和結論,那是后人強加給它們的。后人為了講解它們、分析它們、以它們謀生,就找了幾條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實那些拐杖都不屬于偉大作品本身。例如,人們常常會說《離騷》的主題思想是“懷才不遇的愛國主義”,說《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是“歌頌封建家庭叛逆者的愛情”,其實都是不對的。
在西方藝術中,《荷馬史詩》,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幾部*好的悲劇,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羅丹、凡·高、畢加索的繪畫和雕塑,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樂,也都不存在明確的主題和結論。講得越清楚,就離它們越遠。
這并不是說,杰出的藝術家在沒有把事情想清楚之前就可以胡亂投入創(chuàng)作。更不是說,人們可以容忍藝術作品*后呈現(xiàn)出一團混亂和迷糊。
恰恰相反,偉大作品不清晰、不簡明的意涵,正是藝術家想得*多卻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所在。世上想不出答案的問題很多,但其中卻有那么幾個,一想就會攪動身心,卷入巨大的人生疑問,而且可以肯定,古人也曾經(jīng)這么疑問,后人也必然會繼續(xù)這么疑問。偉大的藝術家只要發(fā)現(xiàn)這樣的地方,就會傾注自己*大的精力開始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的起點是兩難或幾難并存,此耶?彼耶?是耶?非耶?十分為難;
創(chuàng)作的結果也是兩難或幾難并存,此耶?彼耶?是耶?非耶?繼續(xù)為難。
在很多年以前,我曾經(jīng)在“藝術創(chuàng)造論”的課程中選用一些實例來闡釋兩難結構,效果很好。史上一切*重要的藝術理論都必須通過實例來闡釋,這連高深的里格爾都不能例外,而且事實證明,他在這方面做得很吃力,所舉實例有一半比較勉強。在他之前,萊辛用一座雕塑《拉奧孔》來闡述美學課題,似乎做得更經(jīng)典。我對自己闡釋兩難結構的實例是滿意的,容易讓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艱深的學理,因此在這篇引論上也不能省略,愿意從更高視角上重新進行簡要敘述,讀者可以對照閱讀。 **個例子,德國布萊希特的劇作《伽利略傳》。
要用藝術方式來表現(xiàn)大科學家伽利略,至少有兩種常規(guī)選擇:
一、通過伽利略對天文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人類與自然的貼近和較量;
二、通過伽利略與羅馬教會的沖突,表現(xiàn)科學與迷信、人格與神格之間的較量。
這兩種選擇,不管哪一種,都有主題思想,都有正確結論,而且都有可能寫得精彩動人、氣魄宏偉。但是,布萊希特都放棄了,他故意選擇了一個*為難的結構。
伽利略在教會的火刑威脅前屈服了,公開宣布自己的科學發(fā)現(xiàn)是謬誤,這對意大利的科學研究產(chǎn)生了極嚴重的打擊。教會赦免了其死罪,把他流放到了北方森林的一個小木屋中,而他原先的學生和朋友們也從道德和友情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沒有人理他。孤獨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甚至比二十年前的發(fā)現(xiàn)更重要。這讓他的學生們產(chǎn)生了困惑,他當初該不該屈服?學生們在爭論:對人生而言,兩點之間*近的距離究竟是直線還是曲線?
當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說不上后來的科學成就了。但是,如果說當時屈服是可以原諒的,那也不對,因為正是他的屈服,使整個科學界一蹶不振了很長時間,這中間不知有多少可能出現(xiàn)的成果被壓抑了。那么,結論究竟何在?
沒有結論。
只要出現(xiàn)了一種類似于結論的意見,立即就會遭來同樣力度的反駁。顯然,布萊希特自己也沒有結論,甚至連偏向都沒有,他讓廣大觀眾與自己一起卷入苦惱,而且堅信這種苦惱必將傳之后代,沒有出頭之日。
但對藝術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這里,它讓人們因苦惱而高貴……

藝術創(chuàng)造學/余秋雨 作者簡介

余秋雨
1946年生,浙江余姚(現(xiàn)為慈溪)人。在家鄉(xiāng)度過童年后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寫作學會會長。撰寫過大量藝術史論和文化史論著作,在學術界影響巨大。
20年前辭職后開始全面考察中華文明,然后又親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遺址,以及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由于考察過程中要貼地穿越當今世界恐怖的地區(qū),又被電視追蹤直播,引起全球各地的極大關注。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chuàng)“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并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曾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演講“中華大文化史”和“中外文化對比史”。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
余秋雨先生近三年新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奠基教授,香港鳳凰衛(wèi)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人文藝術學院院長,臺灣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

商品評論(7條)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