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2221
- 條形碼:9787108072221 ; 978-7-108-07222-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本書特色
“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塵幾”是對?迸c編輯的比喻,也象征著我們對嘈雜無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書為田曉菲的學術成名作,旨在探討讀者如何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陶淵明”的生產和創(chuàng)造,從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淵明形象被逐漸構筑與塑造的軌跡。通過檢視文本傳播的機制與歷史,作者展現(xiàn)了中國中古時期文本的流動性,以及手抄本時代的文本如何因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只有當我們看到陶淵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他對傳統(tǒng)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變動不居,而這種流動本質在我們的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尚未得到正確的理解或重視。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詩歌文本,即使在詩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斷地生產和創(chuàng)造。傳統(tǒng)意義上那個“真正的陶淵明”,只是陶淵明眾多可能的形象之一!飼苑啤靶绶鲏m,旋拂旋生”,“塵幾”是對?迸c編輯的完美比喻,也象征著我們對嘈雜無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書為田曉菲的學術成名作,旨在探討讀者如何積極主動地參與對“陶淵明”的生產和創(chuàng)造,從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淵明形象被逐漸構筑與塑造的軌跡。通過檢視文本傳播的機制與歷史,作者展現(xiàn)了中國中古時期文本的流動性,以及手抄本時代的文本如何因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構和變形。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目錄
杜詩與韋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讀者與文本的關系
“求真”的誤區(qū)
生塵的幾案
章 得失之間
見山與望山
有人夜半持山去
得與失
亂曰
第二章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與六朝隱逸話語
重構五柳先生:傳記四種
第三章 失去的田園:歸陶
不受歡迎的植物
“頗為老農”
飲食與文字
第四章 飲食、死亡與敘事
得仙
何有于名?
閱讀到天黑
文化想象的版圖和燃燒的文字
第五章 成器
中空的羞恥
榮木
清算與盤點
紫葵的悲哀
無成
第六章 實/石證
栗里
場所與空間
“吐痕尚新”
石頭記:一個關于文學的寓言
結語
附錄一 文本的歷程
附錄二 清醒的闡釋:《述酒》
附錄三 陶詩選評
引用書目
中文版后記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田曉菲,1971年生于哈爾濱,在天津長大,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F(xiàn)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文學教授、哈佛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古文學和文化、書籍史及比較文學。著有《秋水堂論金瓶梅》(2003)、《“薩!保阂粋歐美文學傳統(tǒng)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2007)、《神游: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2021)等。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手冊》,合編《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冊(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執(zhí)筆其中部分章節(jié)。2012 年度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